在咸丰年间,清朝面临着全国范围内的起义和内乱,太平天国、捻军和陕甘回变是最具规模和影响的三大运动。然而,由于捻军未被列入中学教材,很多人对它知之甚少。本文将探讨张乐行等领导下的早期捻军运动,分析他们的失败给后期捻军带来的影响。
“捻”字来源于“股”,指的是捻军经常集结成群,形似一股。捻军大多来自底层百姓,他们与白莲教等秘密组织有联系。捻军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814年,说明它早在嘉庆年间就已出现。捻军活动通常是非法的,比如贩卖私盐、打家劫舍,并且他们常以“劫富济贫”作为借口。他们的活动方式是“居则为民,出则为捻”,即平时是普通百姓,外出时则成为捻军。
咸丰年间,中国人口已达4.3亿,土地问题严重,官僚腐败,鸦片战争的阴影也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一时期,除了太平天国,几乎所有省份都有叛乱发生。
捻军的兴起与淮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1851年,淮北地区的捻军已经遍布各个村庄,甚至许多地方官府也与捻军勾结。该地区位于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四省交界,属于“治安真空区”,当地人为了谋取暴利,纷纷参与到私盐贩卖中。而在清朝盐业的垄断政策下,民间盐价高企,使得盐业成为暴利行业,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进行私盐交易。贩卖私盐在清朝是重罪,地方政府会派兵捉拿私盐贩子,因此,捻军为了应对政府的追剿,开始聚集力量,组织反抗。
1851年,太平军在金田村起义,淮北的捻军也趁机活跃起来。1852年,捻军在亳州雉河集结,张乐行被推举为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此时,张乐行和龚得树是捻军的主要领导人。张乐行出身地主家庭,但靠贩卖私盐为生;龚得树出身贫苦家庭,识字较少。张乐行的队伍在1852年发展到一万人,带领捻军快速扩展。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并派遣精锐部队北伐,捻军趁机展开行动,扩大活动范围,甚至与太平军合作。然而,与太平军的严密组织相比,捻军纪律松散,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根据地,他们的活动主要以掠夺为主,这种低级的农民运动类似于癌细胞的扩散,破坏了各地的生产,迫使广泛的农民被裹挟其中,形成恶性循环。
捻军的初期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真正发动反清运动。当时,清朝主要集中精力应对南方的太平天国,而对捻军的态度则是采取招抚政策。张乐行曾三次投降清军,但又因粮饷不足三次反叛。捻军长期依赖打家劫舍,难以适应正规军的纪律和管理。
为了应对捻军,清朝在安徽地区加强了团练,这种民间武装力量成为应对“流寇”的有效手段。通过团练,清朝能够调动民众力量进行防守,并采取坚壁清野策略,切断捻军的补给线,逐渐将捻军逼入困境。
1855年,捻军在雉河集再次集结,张乐行被推举为“大汉明命王”,并设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捻军仿效八旗制度,设立五旗,并出台了十九条军规,以加强军纪。然而,捻军的作战方式依旧以烧杀抢掠为主,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捻军的军事策略主要模仿蒙古骑兵的战术:步兵正面进攻,骑兵从两侧包抄。虽然这种方法在对抗少数清军时有效,但面对规模较大的清军和团练时,捻军逐渐显现出疲态。
1855年9月,张乐行带领捻军在华北地区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很快清朝加大了对捻军的打击力度。1860年,捻军和太平军的联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捻军陷入了更大的困境。在安庆之战中,捻军主力损失惨重,张乐行不得不撤退。
1861年,捻军在淮北逐渐分裂,部分捻军选择与太平军合作,部分则坚持独立作战。最终,张乐行被俘并斩首,而捻军残余力量继续与太平军残部联合,进入了西北回乱的历史进程。
早期捻军的失败,不仅因为他们缺乏严密的组织和明确的革命目标,还因为他们过于依赖破坏性战术,缺乏可持续的社会建设理念。捻军的教训对后期的捻军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结构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