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文章关于“铁军文化馆”中翻拍的两张162师师医院自卫还击战照片登上头条后,引起了许多参战战友的关注。最先回复的是我的女战友赵春艳,她说自己收藏了这些照片和文章。毕竟,这张被保存进铁军史馆的照片,记录了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162师师医院三所,那里也有她的身影。
突然,我想起了赵春艳的背景。她是铁军127师的子女。大家都知道,铁军指的是127师的379团,而379团历史悠久,源自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我于是提议,希望能看到一下赵春艳父亲的照片。当我看到那张照片时,不禁肃然起敬——
赵春艳的父亲赵文,曾是127师的老革命、老英雄,参与过三大著名战役。照片中的赵文挂满了奖章,胸前佩戴的有一等、二等、三等功甚至特等功,数量之多令人震撼。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荣誉满身的老革命,真的是战功赫赫的英雄人物!
127师在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于第四野战军,而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赵春艳告诉我,赵文曾亲自跟她说过,参加的三大战役包括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解放海南岛的战役!
赵春艳1977年入伍。那个时期,军队曾两次大规模招募女兵,一次是1969年,一次是1977年。那些年招募的女兵,许多都是军队干部的子女。1979年自卫还击战中,162师师医院有37位女兵,其中很多人的父亲当时是现役军人,而且职位不低,多为军、师、团级干部。赵春艳回忆,父亲赵文也参加了自卫还击战,当时担任127师的副参谋长,师长是张万年。在战场上,父女二人有过一次相遇——父亲特意到162师医院三所看望她。这段父女同上战场的故事,直到43年后我才知道!
在162师师医院的历史中,像赵春艳这样的例子并不孤单。与她并肩作战的还有耿利亚,她是师医院三所的女军医。她的父亲耿志刚,曾是总参装备部部长。耿利亚战后荣立了三等功。值得一提的是,耿利亚的亲兄弟耿贵博,当时是162师484团的连职干部,也参加了自卫还击战,一同上了战场。
再比如,162师医院二所的女军医郑鲜娜,她的父亲郑金海,战前是54军161师的师长,战后升任54军副军长(有传言称战前已提拔为某军副军长)。这所医院在解救脑外伤和颅内伤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另外,162师医院一所的女军医房月明,她的父亲是43军的副军长。当时,127师隶属43军,师长为张万年(副军长兼)。房月明医生与师医院二所的李德才医生在战前是恋人关系,一同上了战场,战后他们结婚了,成为夫妻共同上战场的佳话。事实上,赵春艳也有类似的经历。战后,她与师医院三所的战友张万一结婚,同样成为夫妻共同经历战火的典范。
我还记得,师医院三所的女卫生员候建宁曾回忆过自己上战场前与父亲的告别。当时,候建宁的父亲刚刚离休,是43军129师的老兵。知道女儿将上战场时,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含泪对她说:“上了战场就不能怕死,宁愿牺牲,也不能当俘虏。”候建宁的父亲曾是老八路,经历过无数战争。他的这一番话让人动容,也让人至今无法忘怀。每一次回忆,心中依然满怀敬意。
我之所以有幸参观“铁军文化馆”,是因为127师在军改后隶属于54集团军,而我作为162师的老兵,也一直渴望参观54军史馆。无论如何变化、如何改动,我依然记得曾参与自卫还击战的162师师医院三所排长张相安,他后来成为了127师的院长。我也知道,自卫还击战后的162师炮团团长钟声琴,在战后不久就担任了127师的师长;还有162师484团一连的连长马光云,他在战后多年也成了127师的师长。
162师医院在自卫还击战中拥有两台照相机,由助理员吕保生和政工干事颜仁华负责。在那场战斗中,他们拍下了许多珍贵的战场照片,记录下了战友们英勇的身影。这些照片如今被珍藏在铁军史馆,成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几十年前的战争记忆。向吕保生和颜仁华致敬!
通过这些故事,我深刻感受到一句话的含义:“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形容1979年自卫还击战中的162师医院女兵们。愿铁军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