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苏联遭受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城市变成废墟。战后,苏联的住房紧张情况非常严重。大多数居民没有住所,甚至连高层官员也难以找到舒适的房子。由于大规模的战争破坏,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许多工业设施也被摧毁,导致苏联经济几乎崩溃。面对这一局面,解决民众住房问题成为了苏联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斯大林未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直到去世将难题留给了继任的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上台后,承诺尽早改善民众的居住条件,并提出在1980年前让每个苏联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所。这个消息让许多人兴奋不已,大家纷纷期待着更好的生活。然而,建造大量住房并非易事。建一座楼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苏联的财政状况并不允许大规模建设。因此,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案:以标准化、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大量相同结构的住宅。这种住房的设计目标是满足民众基本的居住需求,避免过多装饰,以此降低建设成本,并且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赫鲁晓夫楼的建筑风格非常简单,建筑结构多采用预制板,没有电梯和垃圾道,取消了以往斯大林时期流行的拱门、柱廊等装饰,力求简约实用。为了控制成本,厨房、卫生间、走廊的面积也严格限制。如此一来,单个住宅的建造成本大大降低,每平方米的造价仅为110卢布,建设速度也非常快,一座楼最快五天就能完工。可以说,赫鲁晓夫楼的建造方式在当时是“多快好省”的典范,堪比搭积木。
从1956年到1963年,苏联城市居民的住房总面积翻了两番,7年间的住房建设量超过了过去40年的总和。尤其是在1960年,赫鲁晓夫楼的建设达到了巅峰,总共建成了8280万平方米的住房,赫鲁晓夫楼的总建筑面积高达2.9亿平方米。
尽管从美学角度来看,赫鲁晓夫楼的外观并不吸引人,但它确实是当时苏联的一项社会福利性住宅项目,所有公民均可免费入住。从居住的基本需求来看,赫鲁晓夫楼是合格的。而且,当时的世界仍处在二战后的恢复阶段,许多国家的人们仍然住在农村。而苏联不仅能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公寓楼,而且还能免费分发给民众,这一举措无疑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壮举,也成为苏联展示民众福利的一个窗口。
到1964年,已有5400万人住进了赫鲁晓夫楼,占整个苏联人口的四分之一。除去仍居住在农村的民众,赫鲁晓夫楼基本上满足了苏联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
然而,尽管赫鲁晓夫楼被视为一项“梦想中的住宅”,它依然存在许多缺陷,尤其是长期居住的人们常常感到不适。一方面,由于建筑工期短,整体设计较为单一,房屋空间非常狭小。很多设计都剔除了不必要的装饰,走道空间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苏联居民设计了许多折叠家具,以便储存物品,这种做法也反映了现代设计的一种思路。
另一方面,由于采用简单的材料和建筑方式,赫鲁晓夫楼的隔音效果差,墙壁的厚度较薄,隐私性无法保障。厨房和卫生间设计紧凑,很多家庭的烹饪和洗浴都在同一空间内完成。为了解决隔音问题,有些人甚至在墙上贴海绵墙纸。
1969年,苏联通过了《关于提高住房和民用建筑质量的措施》的决议,停止了赫鲁晓夫楼的建设,取而代之的是勃列日涅夫楼。赫鲁晓夫楼的设计寿命本来就较短,早期设计的使用年限只有25年,而后期版本也仅为50年。尽管从1996年开始,莫斯科已开始拆除赫鲁晓夫楼,但仍有一些赫鲁晓夫楼继续存在并被使用。
在中国,很多城市的老旧筒子楼也有些许类似赫鲁晓夫楼的设计。我国有过照搬赫鲁晓夫楼的建筑实例,不过这些楼并没有采用预制结构,而是现浇混凝土,这导致建造速度较慢。但这种改建后的楼房,比赫鲁晓夫楼在某些方面更简化。
一些类似赫鲁晓夫楼的建筑,被称为“单元房”,这些楼通常按单元分开,每个单元会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人认为这类房子是较为高档的住宅。此外,还有一些简化版的赫鲁晓夫楼,这些楼每层有一个长走廊,每层只有一个公共厕所,而每户基本是一个单间,厨房通常没有,居民需要在走廊做饭,这些建筑在中国被称为“筒子楼”。
尽管“筒子楼”卫生条件差,走廊经常成为厨房或杂物间,容易引发火灾,但这种住房形式在中国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即使到了今天,许多地方依然能见到筒子楼的身影,甚至一些人仍住在其中。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楼的舒适性确实较差,但它在当时解决了苏联人住房的根本问题,也为数代苏联人提供了稳定的住所。毕竟,如果这种设计并不适用,国内也不会大量引进并加以改造。赫鲁晓夫楼作为过渡性住房,完成了它应有的历史使命,这一点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