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曾经问我,能不能聊聊“闯关东”这段历史。其实,“闯关东”这个词对很多东北人来说并不陌生,像我一样,很多东北人的祖辈都是当年闯关东的移民。可是,这段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当年要背井离乡、来到关外定居?“闯关东”这股移民潮又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闯关东”?
“闯关东”指的是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大量人口迁徙到东北的过程。这一迁徙潮主要来自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江苏等省,其中山东和河北的人数最多。至于“闯”的意思,大家都能理解,就是主动迁徙。而“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今天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是明长城的最东端关隘。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它地处燕山与渤海之间,是通往东北最方便的通道。大家可以想象,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就像是把燕山与大海之间的一条狭窄通道封锁住,因此它成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和控制人口流动的关键所在。历史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时,就是通过山海关。
除了山海关外,河北的喜峰口和北京的古北口也是当时的通道。不过,相对来说,这些地方比山海关要难走一些,而且更加迂回。此外,也有不少人选择海路,从山东出海,经由烟台到大连,这条路线虽然方便,但海运风险较大,而且费用也高。
为什么要去东北定居?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要离开家乡,前往东北呢?这背后有一段复杂的历史。
首先,东北的辽东地区,自古就有很多汉人居住。但是,从明末努尔哈赤起兵造反开始,东北的汉人数量大幅下降——他们要么被杀害,要么逃亡。后来,清朝入关,严令汉人不得前往东北,甚至修建了柳条边(虽然这个边防设施不如长城坚固)。这一政策大约从康熙年间开始严格执行,在此之前,清朝曾短暂地鼓励过移民东北。
这一禁令的结果是,东北出现了大片的无人区。而与此同时,清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也导致了人口的急剧增加。摊丁入亩即取消人头税,改为征收土地税,目的是刺激人口增长,并减缓土地兼并。事实上,这一政策确实起到了促进人口增加的作用。
另外,明朝末期,像土豆、地瓜和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从美洲传入中国。到了清朝,这些作物大规模种植,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土豆的引入,不仅促进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也影响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发展。
但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农业生产力有限,一旦遇到灾荒,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例如,光绪初年发生了特大旱灾,造成了上千万人的死亡,尤其是山西地区,损失惨重。清朝的北方地区,灾害不断,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东北的变化
与此同时,东北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1858年和1860年,清朝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土地割让给沙俄。沙俄趁机试图进一步扩张,甚至企图占领整个东北,建立一个“黄俄罗斯”。由于清廷长时间闭关锁国,东北地区几乎没有人定居,因此沙俄在这些无人区的殖民活动较为容易。
到了光绪朝,清廷开始放开限制,允许汉人移民东北开荒。尤其是在北方灾荒不断、人口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移民东北就成了一个自然的选择。
闯关东的高潮
1907年,东北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正式设立了“东三省总督”,并撤销了原来的黑龙江和吉林将军,进一步推动了东北的开发与移民潮的高潮。
那么,那些闯关东的移民,到东北后都做了什么呢?他们选择了哪些地方定居?这些问题我们下期再继续探讨。
闯关东的历史如此复杂,它不仅关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与后来的民国和日占时期密切相关。而今天,我们听到的东北话,也是那段历史留下的一部分。
这就是“闯关东”大致的背景。下期我们将继续讲解这段历史,聊聊更多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