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田围猎时,曹操与刘备一同出猎,在这个过程中,关羽因愤怒欲杀曹操。事件在《三国演义》中有描写,史料中也有所记载。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时引用了《蜀记》描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根据《蜀记》的记载,当时并没有刘协参与,曹操身边也没有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亲信将领。大家都散开追逐猎物,这个时机看似是刺杀曹操的绝好机会。
刘备阻止关羽杀曹操,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裴松之对此评论道,刘备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备后与董承等结谋,但事泄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
无论刘备是从长远大局考虑,还是单纯为了自己的生死着想,关羽想要杀曹操,刘备的阻止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这个事件也引发了许多疑问:既然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己任,为什么不愿意冒险除掉曹操?如果关羽在许田动手杀了曹操,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后世是否会认为曹操是“被逆贼关羽害死的忠臣”?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许田围猎时,曹操还远不是小说中所描绘的“奸相”形象。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才正式担任丞相,而大汉朝廷在建安四年时仅有三公,曹操不过是地方上的一位军阀,尚未掌控整个政权。若关羽真杀了曹操,曹操的部下、特别是袁绍势力必然会借此机会行动,刘协的处境将更加危险。
此外,若关羽真的刺杀曹操,刘协作为皇帝,一定会向曹操的势力交代,杀掉关羽以表忠诚。刘协虽然表面上对曹操抱有一定尊敬,但曹操给了他安稳的生活,使他免于动荡,这也是关羽未能识破的政治复杂性。刘备看得更远,他知道,关羽如果在许田行动,可能不仅会危及自己的生命,还会在朝廷中树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飞的态度在整个事件中显得尤为奇怪。史料中并没有描述张飞对此事的立场。尽管张飞也和曹操有过交情,且曹操曾任命他为中郎将,但张飞对关羽是否应该杀曹操,显然是持谨慎态度的。我们可以推测,张飞可能不太认同关羽的冲动行为,且更可能在等待刘备的指示。
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关羽与曹操的关系之所以紧张,部分源于关羽对曹操的嫉妒与愤怒。关羽当时多次请求曹操为他娶秦宜禄的妻子,但曹操迟迟未同意。关羽认为曹操有意占据其妻子,从而心生不满。随着时间推移,关羽逐渐与曹操产生嫌隙。
更令人好奇的是,张飞在此时娶了夏侯渊的侄女,这一事件无疑给了我们更多的线索。张飞与曹操的关系似乎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微妙,特别是当他娶了曹操的亲戚后,可能更加理解曹操的一些政治举措,也因此对于关羽的冲动有了更深的思考。
综上所述,如果关羽在许田围猎时成功刺杀曹操,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刘备的未来不确定,甚至整个三国的局势都会因此发生改变。我们可以猜测,如果关羽杀了曹操,可能不会像今天这样被尊为“武圣”,反而可能被视为叛逆者。历史也许会将曹操塑造成“被关羽害死的忠臣”,而刘协的皇帝身份可能会因曹操势力的缺失而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