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曾在青梅煮酒时谈及“龙”的比喻,他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所定义的英雄标准极为高远,几乎只有他自己和刘备能够符合。刘备“闻雷失箸”一事,让曹操或许会认为天下英才只剩自己。
曹操被称为“奸雄”或“枭雄”,在汉末的乱世,能与他争雄的英雄并不多。除了他,还有隋朝末年众多的割据称王者。翻阅《旧唐书》、《新唐书》及《资治通鉴》,我们发现隋唐时期的英雄人物也远不止十八家反王、三十六路烟尘。历史上,割据一方的英雄多得数不胜数,其中包括李密、王世充、窦建德、薛仁杲等,光是反王就有三十多位。
这些反王大部分最终都被李唐所征服,讨论他们是否为英雄的意义已经不大。例如李密,虽然曾有雄心壮志,但最终他只能与袁绍相提并论。李密建号称王时,早有不祥之兆,史书中有记载他登坛时疾风鼓衣、狐鸣于旁、营中群鼠不断,暗示着他的败局。李密虽然曾建立过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悲惨的——他年仅三十七岁时便死于复叛。而他的一生也未留下后嗣,甚至曾杀害了李渊所给他嫁的表妹。
李密一生中有很多失败,譬如他曾对魏征嗤之以鼻,魏征后成为大唐的名相;他曾对李勣不屑一顾,李勣却成了唐朝的顶级名将。李密所不屑的刘黑闼,后来竟成为一位实力强大的反王,甚至一度几乎能击败唐军。与他有过接触的秦琼,也最终被李唐收为名将。而李密却因缺乏远见和决断力,错失了成为英雄的机会。
与李密相比,瓦岗军中有许多曾有过一战之力的将领,他们的英雄身份值得深思。譬如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尽管有些人最终投降了唐朝,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小觑。然而,有些将领如裴行俨,虽然勇猛却缺乏谋略,最终因未能审时度势而失败。裴行俨选择留在王世充麾下,错失了投唐的机会,最终身死族灭。如果他当初如秦琼那样选择投唐,或许他的官职和荣誉会更加显赫。
瓦岗军中,徐世勣、单雄信、刘黑闼等人,虽然不一定符合曹操所定义的“英雄”标准,但他们的忠诚与勇气也让他们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刘黑闼,在窦建德被杀后,他为复仇而战,几乎成功击败了大唐的名将。他的英勇和义气,虽在小说中常被描绘成反派,但如果从成败之外看,他的确也可以被视为英雄之一。
然而,历史上的英雄往往受到成败的评价,许多人认为成败即英雄,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李密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曾经的英雄潜质,而刘黑闼的英勇虽然未能改变结局,但也值得肯定。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瓦岗名将中,能称得上“半个英雄”的,究竟有哪些呢?这不仅仅是成败的评判,更是对他们胸怀大志与谋略的考量。
例如,王伯当和秦琼谁才是瓦岗第一义气英雄的问题,似乎没有定论。每一位英雄背后都有复杂的故事和选择,而这些故事往往并非以简单的成败来评定。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做出正确选择并不容易,许多英勇的将领虽然未能最终胜利,但他们的英勇与忠诚却无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