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的昏庸往往让人联想到他杀害太子申生,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迷恋骊姬、被她操控。然而,这种解读多基于后世的戏剧化描述,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政治背景。晋献公和太子申生,不仅是父子关系,更是两个利益集团的代表。
《史记》记载,晋献公继位时,太子申生已是年长的成人,重耳的哥哥。晋献公在即位不久后就将太子申生任命为大军统帅,太子申生很快在晋国高层活跃。这时,一些人已经预测,太子申生的命运不会太好。因为他既是继承人,又是大军统帅,这让他在晋献公年老之后的地位,成为了晋献公心中的隐患。
晋献公后来还将曲沃的管理权交给了太子申生,而曲沃是晋国小宗的重要地区,历史上有着足够的底蕴,与晋国的大宗翼城势均力敌。因此,太子申生背后的力量不可小觑,再加上太子母亲的背景——她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女儿。齐国在当时不仅强大,而且十分注重利用亲戚关系扩大影响力。齐国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鲁国和卫国的国君,她们的后代直接影响了鲁卫两国的政治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申生的身份无疑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而这个集团,如果得不到遏制,很可能在晋献公去世后掀起政变。换言之,晋献公如果不采取行动,太子申生也有可能先发动政变。这个现象正是“囚徒困境”的体现:双方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做出决策。
那么,为什么太子申生最终被迫自尽呢?一个原因可能是他的性格,缺乏决绝的勇气,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太子申生背后有强大的齐国支持,但齐国当时正忙于与南方的楚国争斗,无法分心干涉晋国的内政。因此,尽管齐国强大,却无力支援太子申生。而晋国已经经过晋献公多年的改革,稳定了国内,正在强势发展,这让齐国不敢轻易插手。晋献公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在太子申生尚未做出决定时出手,直接解决了他。
如果从权力斗争的角度看,晋献公虽然做得不道德,背离了传统的继承规则(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但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他的行动可谓是为未来做了预防,避免了齐国干预晋国事务。
晋献公晚年确实昏庸无道,宠信骊姬。根据后来的故事,骊姬心机深重,设计让晋献公怀疑太子申生,最终父子反目,太子申生被杀。然而,背后真正的原因,更可能是晋献公为了保护晋国的权力结构,避免齐国的干涉。
太子申生被杀后,晋国的权力真空随之而来,晋献公必须选择接班人。重耳和夷吾并不是理想选择,因为他们背后也有强大支持者,晋献公不敢轻易让他们继位。最合适的人选,反而是骊姬的儿子奚齐。奚齐年仅九岁,没有强大的母族支持,也没有足够的政治背景,晋献公认为他不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
即便重耳和夷吾逃回封地,晋献公也并未全力追捕他们,而只是想削弱他们的权力。最终,重耳和夷吾虽然逃跑,但晋献公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彻底追杀,反而只是想通过削权来稳固自己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