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伪造了“彭德怀和罗荣桓提交中央的授衔文件”?昨天,我公开了一份“伪造的历史文件”。如今,我再用一个看起来不起眼但很关键的细节来做实证:关于文件中的“肖克”姓,是否符合1955年前的汉族姓氏分布?如果不符合,那么这份文件很可能就是伪造的。
先讲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萧和肖都是很早就出现的姓氏,但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完全同义。春秋时两姓并存,到了汉代,萧姓逐渐占优,肖姓则逐渐淡出,甚至在汉族中几乎不再作为常见姓氏出现。到了宋代和明代的常用姓氏大全里,只有萧姓,没有正式记录的“肖姓”。有系统的统计也显示:在公元1840年到现在的人物名录里,萧姓的人物明显存在,而肖姓几乎没有被正式收录(例如在《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所收录的1万多人里,萧姓有52人,肖姓则无一人)。这说明在1955年底之前,汉族社会里基本不存在“肖姓”的常态。
那么,“肖”这个姓怎么会出现在这份授衔文件里呢?这里要说清楚汉字简化的历史。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并在《人民日报》刊登了具体方案。从此,简化字在国家层面正式进入社会生活的舞台。很多人把“肖”理解成了“萧”的简体字,于是直接把“萧姓”改写成“肖姓”。这被视作“萧姓通用为肖姓”的开端。
到了1977年,国家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字表(草案)》,其中将“萧”简化成“肖”。于是,经过1960年代起步、1977年正式提出草案并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萧姓人家逐渐被改成肖姓。这就造就了一个历史阶段性的混用现象:1960年前后尚未普遍出现的“肖姓”,在后来的简化字改革中才逐渐成为现实中的常态。
结合以上时间线,如果那份“彭德怀和罗荣桓提交中央的授衔文件”是真的,那么它的成文时间应该在1955年10月之前,也就是大授衔之前。在那个时期,汉族社会里确实只有“萧”这个姓存在,没有“肖”这个姓的正式记载和家族传统。因此,文件中出现的“肖克”这个姓,是与1955年前的姓氏结构格格不入的。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姓氏的混用或通用,实际上是196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的现象。而在1955年10月之前成文的“彭德怀和罗荣桓提交中央的授衔文件”中,若真的存在“肖”这个姓,显然与历史事实相悖。这也就成为支持该文件为伪造的一个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