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习惯记笔记,虽然这些笔记中的许多内容荒诞不经,缺乏历史价值,但也并非全是作者的虚构。在一些笔记中,虽然看起来离奇,但实际上却有部分是作者亲耳所闻。比如,很多古代笔记中提到“采生折割”的故事,这种事情听起来难以置信,但如果不是亲眼见过,谁能想象有些人竟然如此残忍。
古代战乱不断,乞丐成为了社会上最常见的职业。而其中最为凶狠的,便是那些采用“采生折割”手段的乞丐。这些乞丐往往故意伤害自己或他人,制造出令人同情的残疾或“怪异”形象,以此来博取路人的施舍。人们不了解真相,通常出于同情心,便慷慨捐赠一笔钱财。举个例子,清朝时有两名乞丐曾在街头表演“人面蛇”,让路人惊叹不已,而这条“人面蛇”其实并非蛇,而是被精心伪装的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当时两名乞丐带着一条所谓的“人面蛇”来到庙会。他们吸引了大量的围观人群,因为大家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生物,纷纷围观。而在这条蛇的“头部”,竟然长得像一个人脸。乞丐见状,便向人们承诺,只要施舍几枚铜板,他们就会让蛇进行表演。虽然有人因囊中羞涩而退后,但好奇心驱使更多人慷慨解囊,乞丐很快便收获了满满的铜钱。
铜钱收集差不多后,乞丐开始指挥蛇进行“表演”。蛇果然随着乞丐的指令做出动作,围观的人们更是瞠目结舌,纷纷问乞丐是怎么发现这个“神奇生物”的。乞丐得意洋洋地回答说,这条蛇是他在一次雷暴中发现的。当时他在一棵被雷击中的大树下避雨,发现了这条蛇,并且因为另一条更大的蛇被雷击死,他决定救下这条小蛇,带回家抚养。
围观的人们听后,都纷纷称赞乞丐的仁心善行,施舍了更多的铜板。然而,在人群中有一位老者,却对这条“人面蛇”产生了怀疑。这位老者是一个行商多年、见识丰富的人,他仔细观察了那条蛇,又审视了乞丐,冷哼一声,直言:“我看这条蛇并非蛇,而是人。”
乞丐被点破后,忙不迭地辩解,声称这确实是一条蛇。但老者毫不动摇,立即让人去报官。一些路人听到老者的话后,也开始跑去衙门告状。乞丐见状,心知事情不好,立刻拿起麻袋准备离开,但围观的人不肯放过他们,纷纷拦住他们。两个乞丐无奈,只得蹲在地上叹气。
不久,衙役赶到,把老者和乞丐一同带到了衙门。围观群众紧跟其后,想要看看这场戏的结局。知府大人见此情况,担心事态扩大,立即命人维持秩序,并开始审问。老者淡定从容,将自己多年的见闻一一讲述,而两个乞丐则坚持辩解,坚称袋子里的是蛇。知府命令仵作对麻袋中的生物进行检查。过了一会儿,仵作带回报告,说麻袋里的确是人,而非蛇。
知府听后大怒,觉得这件事十分严重,如果传到上级耳中,自己也难辞其咎。乞丐虽然坚持自己冤枉,但经过衙役的严刑拷打后,终于承认了罪行——他们利用“采生折割”手法,制造了这条“人面蛇”。所谓“采生折割”,就是指将正常发育的幼儿捕捉后,通过残忍手段使其成为“怪物”,然后用这些悲惨的生物来乞讨。
这种行径不仅极其残忍,而且在古代法律中是不可饶恕的。《大明律》明确规定,犯此罪者要处以极刑,主犯凌迟,附犯斩首。因此,这两名乞丐最终被判了极刑,成为了“采生折割”这种恶行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