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有明,原名罗颖,是河南一个普通农家姑娘。她自幼不识字,但命运和时代的风云,最终让她在京城成就一位骨科大师的传说。这个奇迹到底是怎么创造的?让我们从她的成长讲起。
1904年,罗有明出生在河南一个以中医为传家的家庭。父亲给她取名为罗颖,但祖父却强烈反对这个名字,担心“颖”字和“影”谐音,会影响家族的香火,于是家里人只叫她“大妮”,名字很快在亲友间变得不那么常用。罗家的正骨术世代相传,确是一门祖传之术,但家规严明:传法只传单传不传双,传男不传女。罗有明在五个孩子里是老二、还是女孩,因此按规矩她并不算家族真正的传承人。
然而她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悟性与勤奋。她从小就陪同父亲行医,十岁前就能协助诊治,十五岁就能独立看病,诊断敏捷而准确。到了十六岁,她因独立治疗一名被牛撞伤者而一举成名。看到这孩子天性出众,父亲破例让她成为罗氏正骨的第五代传人之一。
18岁时,罗有明嫁到同县的王家,丈夫名叫王治忠。按照当时的封建礼俗,她常被称作“王罗氏”,而她原本的名字罗颖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王家原本富足,但因一场官司,家产化为乌有,丈夫外出谋生,一去不返。罗有明于是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在婆家坐诊行医,用自己的医术来补贴家用,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二十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情况又有了变化。一天,一位军人来到她们家,告诉她一个消息:她的丈夫其实还活着,曾参加过红军,如今在中央警卫团担任一名军官。但他负伤严重,需要家人照料。听到消息,罗有明喜忧参半,带着家人一起前往北京照护丈夫。
在照顾丈夫的同时,她主动申请帮助治疗受骨伤的战士,成为一名编外的“军医”。凭借过硬的医术,后来她正式成为部队医生。退役后,她在民间开设诊所,继续为广大人民服务。由于医术高超,名声日增长,罗有明几乎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慕名而来,平均每天诊治人数达二百多。
她后来打破了“罗氏正骨绝技不外传”的家规,把自己家传的技艺在卫生部组织的培训班上传授给更多人,甚至还有外国医生来拜师。国家卫生部还为此专门拨款,修建了“罗有明骨伤科医院”,并由她亲自担任院长。
一生从医九十余载,罗有明治愈无数骨伤病人,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2008年10月,105岁的她在睡梦中安然离世。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深感哀痛,尤其是那些曾被她解除痛苦的人,更是难以抑制地悲伤。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