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君主与权臣常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朝代更迭的速度往往很快,没有哪个朝代能延续百年。最终,君王贪图美色、不务正业,或官员腐败、徇私舞弊,甚至压迫百姓,失去了最初的初心,才导致了政权的崩溃与新朝的建立。
提到陈胜吴广起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但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场起义成功后,陈胜竟然残忍地杀掉了吴广。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朱元璋等人也曾做出类似的行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许有人会说这只是“卸磨杀驴”,但司马迁在《史记》中给出了一个深刻的分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一般来说,农民起义往往是由于百姓的生计困苦、长期受到压迫和剥削,才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正如那句古话所说:“狗急了也会跳墙。”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强大的帝国,但也施行了暴政,百姓受尽了重税和苛捐杂税。无论是秦始皇本人的统治,还是继位后的秦二世,都以横征暴敛著称。
尽管秦始皇的统一为中国奠定了基础,修建了万里长城等伟大工程,历史上的秦朝也因此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秦始皇的暴政也引发了无数人民的痛苦。他实施的焚书坑儒政策,也使得很多珍贵的文化和智慧被埋没。尽管后人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的暴虐统治是不可否认的。
许多人或许会疑惑,秦朝拥有如此强大的国力,怎么会让百姓陷入如此困苦呢?其实,在秦始皇去世后,继位的秦二世不仅没有继承父亲的宏伟政策,反而继承了他暴虐的作风。秦二世为了修建奢华的阿房宫,强迫大量百姓做苦力,甚至有些人被抓去后再也没有回来。长期下去,百姓的忍耐达到了极限。
正如古人所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秦二世的无道统治,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与民众反抗。在这种背景下,陈胜和吴广这两个普通百姓也因饱受压迫而爆发起义。二人原本只想过普通人的日子,但面对秦二世的暴政,他们不再忍受,决定反抗。在一次被抓去修建阿房宫的途中,突遇大雨,导致行程耽搁,二人意识到,自己若继续前行必定死路一条。于是,他们做出了反抗的决定,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与其他起义者共900余人,在大泽乡杀死了押解的军官,成功发动了起义,先后攻占了多个县城,最后陈胜在陈县自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标志着秦朝灭亡的序幕正式拉开。
虽然陈胜和吴广带领起义取得了成功,攻占了多个县城,但起义胜利后,他们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最终陈胜将吴广杀害。那么,为什么陈胜要做出如此决定呢?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认为,陈胜胸怀大志,远大抱负,不愿意让吴广成为拖累。司马迁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来形容陈胜,意思是吴广并不理解陈胜的远大理想,始终把陈胜当成兄弟,而陈胜则已经将自己视为一国之君,心中开始有了统治者的眼光。
在成功之后,陈胜认为吴广仍是一个潜在威胁,始终不愿服从他作为帝王的身份,因此觉得吴广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反叛。陈胜心里明白,一旦不除掉吴广,未来可能会留下隐患。因此,他在吴广仍是威胁时,将其残忍地除掉。
其实,陈胜的做法或许可以从他的处境和心态中找到一些解释。毕竟,成功后,心胸往往会变得狭隘,担心自己的位置不稳。尤其是面对吴广这样一个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陈胜难免心生疑虑。无论是君主还是平民,长期的权力斗争和竞争,很容易激发猜疑和恐惧,而这些负面情绪最终决定了他作出了这个残酷的决定。
陈胜和吴广的悲剧,实际上揭示了历史上常见的现象:一旦取得权力,许多人会变得迷失初衷,忘记曾经的誓言,反而多了猜疑与心机。陈胜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更宽容、更加有胸怀的领袖,反而让他变得更加狭隘和暴力,最终导致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
历史中的这种情形屡见不鲜,成大事者往往胸怀宽广,能容忍他人的不同,而小心眼的人往往在成就大业后,因疑心重重,最终失去一切。这也正是历史上许多朝代更替的原因之一。成大事者不仅需要能力,还需要广阔的胸怀和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