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堤趙氏谱序
盛朝珍柱下之史,名山重石室之藏,或标英流懿行,或发潜德幽光,此纪载所以必周也,不宁惟是谱牒,亦然故欲考世系之始终,非谱牒,曷详其支派欲扬祖宗之功德,非谱牒,曷阐其勤劳,欲知历代之显官,非谱牒,曷以详其丰功伟绩,欲俾孙子之敦睦,非谱牒,曷以使之合敬同爱,此巨族名宗,皆有家乘以相沿也,沙堤趙氏,系出黄帝公孙氏,高阳之苗裔,至唐,僖祖生顺祖,顺祖生翼祖,翼祖生宣祖,宣祖生宋太祖、太宗、魏王。其世系图牒载诸仙源类谱、河城宗谱,斑斑可考也,传三百余年,其休光余烈尚衍于世,信非宋德之隆,有以振兴于奕祀乎洎乎,元初子孙播迁不一其地,非征诸吾宗各谱末由稽考,此之盛事有望于来者耶,兹迄明清之世云初递衍子姓蕃昌,又阅数十百余年而昭穆源流史尤要于统叙也。
洪公当有明隆盛之初,游历四方,览山川之形胜,择区城之宽宏,遂于省城西关外卜宅而永居焉,因名其地曰沙堤,按唐故事宰相初拜京兆尹使人载沙填路自私第至于城东街意者命名取义,欲其后之显荣乎,抑踵沂国之行而增光乎,是时玉牒常藏珍为至宝,不意数传而后寝而失墜,即十八帝御像亦佚荡,询之父老出诸口述一二而已,斯则不无致憾于继述之无由焉,兹有印板河城趙氏宗谱见其昭穆支派,脉络明备,以闻宗人知之以修谱之意告余,余曰猗与休哉,乃敦宗睦族之盛事也,谱牒遗失已久,自洪公迄今一十七世矣,其昭穆序次父老尚能记忆,倘不及今汇,汇集而纂修之,匪特派分异地者,秦越相视即在一乡之内,历数传而喜不庆,忧不吊等若途人者可胜道哉,是岁各修各房支谱,命余作文以序,其次余不有感于斯乎,今李有成庶俾今日之子孙见昔日之祖,则思敬今日之祖,勇恭之,幼而孤者,愚而无知者,则携而教之,一如范文正公之厚族昔日之典章,则思新今日之典章,老而疾者,贫而无归者,则收而夫然则趙氏之仙源积庆图,犹不愈几昔日之盛乎是为序。
昔 同治辛未(1871)年夏五月上浣之吉
翰林院宗人又铭(新)谨书
注:趟新,又名趙金新,字又铭,号枝仲,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为宋太宗趙匡义后裔,迁榕始于趙新之祖(原居湖北江夏)。趙新为道光甲午科举人,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三甲第104名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职检讨。充国史馆协修、基修、提调、总纂,赏加翰林院侍读衔、记名御史。充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等职。
历任江西、广西乡试副主考官。同治四年(1865)充册封琉球国正使,升授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同治五年(1866)转左春坊左赞善。以《皇清奏议》、《文武职大臣年表》告成實加三品顶戴。同治六年(1867)十月补授陕西督粮道,十一月以《文宗本纪》告成赏加二品顶戴,后又钦加一品衔,赏戴双眼花翎,着麒麟补服,勒授建威将军,诰授荣禄大夫。
生于嘉庆己巳年(1809)七月初二日。卒于光绪丁丑年(1877)八月十九日。享寿69岁。葬洪塘九龙山(今洪山桥下店九龙山)。
《沙堤赵氏谱序》
白话翻译
当今盛世珍视史官所载,名山注重文献珍藏。史书或表彰英才贤士的美德善行,或彰显隐逸之人的品德光辉,可见记载必须周全详尽。不仅如此,家谱的修撰也是同样的道理。
若要考证世系的源流始终,没有家谱,怎能详知其支派脉络?若要颂扬祖宗的功德,没有家谱,怎能阐发其辛劳付出?若要了解历代显赫官员的事迹,没有家谱,怎能知晓其丰功伟绩?若要促使子孙和睦相处,没有家谱,怎能让他们彼此尊敬、相互关爱?因此,凡是名门望族,都有世代相传的家史典籍。
沙堤赵氏,源出黄帝公孙氏,是高阳氏的后裔。到了唐代,僖祖生顺祖,顺祖生翼祖,翼祖生宣祖,宣祖生宋太祖、太宗、魏王。其世系图谱记载于《仙源类谱》、《河城宗谱》等文献中,清晰可考。赵氏传承三百余年,其盛德遗泽至今仍在延续,若非宋朝德运隆盛,怎能历经世代而振兴不息呢?
到了元朝初年,赵氏子孙迁徙分散到不同地方,若不查考我们宗族内的各种谱牒,就难以稽核考证。这项繁盛的事业,有待于后来者继续完成。及至明清时期,赵氏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又经过数百年,明确辈分次序和源流支派,在历史传承中尤为重要。
洪公在明朝隆盛初期,游历四方,观览山川形胜,选择宽阔宏大的区域,最终在省城西关外择地定居,并将该地命名为“沙堤”。依照唐代旧例,宰相初受任命时,京兆尹会派人运沙铺路,从宰相私宅一直铺到城东街。想来“沙堤”的命名取义,或许是希望后代能够显赫荣达?抑或是效仿先贤(沂国公)的德行而增光添彩呢?
当时,皇族玉牒被视为至宝珍藏,不料几代之后逐渐散佚失落,就连十八位皇帝的御像也遗失殆尽。询问父老,仅能从他们的口述中得知一二。这不能不让人对无法继续传承感到遗憾。
如今见到印版的《河城赵氏宗谱》,其中辈分支派清晰,脉络分明完备。宗族之人得知后,将修谱之意告知于我。我赞叹道: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实在是敦厚宗谊、和睦族人的盛事。
谱牒遗失已久,自洪公至今已传十七世。其辈分次序,父老们尚能记忆。倘若不趁现在汇集资料、编纂修订,不仅会使散居异地的支派视同陌路,即便同在一乡之内,历经数代后,喜庆不相庆贺,忧患不相慰问,彼此如同路人,这种情况怎能说得尽呢?
今年,各房分别修撰支谱,命我撰文作序。我对此深有感触。如今若能修谱成功,将使今日之子孙通过了解昔日祖先而心生敬意,对今日之祖先则虔诚尊敬。对于年幼失怙者、愚昧无知者,应提携教导他们,一如范文正公厚待族人之风范。对于旧时的典章制度,应思考如何革新今日的规范。对于年老多病者、贫困无依者,应收养照顾他们。若能如此,赵氏的《仙源积庆图》所展现的盛况,难道不会重现甚至超越往昔吗?特此为序。
昔 同治辛未(1871)年夏五月上旬吉日
翰林院宗人 又铭(新) 谨书
出品 | 趙氏宗亲
编辑 | 趙英雄
点
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