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年底,晋冀鲁豫军区的一纵部队,经历了近一年的晋察冀战斗后,终于在刘邓首长的多次催促下,开始向南撤退,准备归建。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带领部队南下的不是司令员杨得志,也不是副司令员曾思玉,而是政委苏振华。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带队的竟然不是军事指挥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在于,聂荣臻不愿意放走这两位重要军事领导人。尽管朱德总司令多次劝说,最终,杨得志和曾思玉还是被留在了晋察冀。若这发生在国民党军队中,部队指挥官的调动可能会引起很大的动荡,甚至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但在刘邓的指导下,杨得志和曾思玉的调整没有受到太多阻力。与此同时,晋察冀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增强,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双赢,最终形成了两支强大的野战军。
晋冀鲁豫一纵为何驻扎在晋察冀?
晋冀鲁豫一纵成立于1945年10月,最初由冀鲁豫军区的主力改编而成,随后接到命令要迅速挺进东北。当时,蒋介石已经决定争夺东北,并计划派遣大量军队进入。为应对这一形势,解放军决定调动杨得志、苏振华等部队支援东北。然而,就在一纵准备出发时,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邯郸,为了保护根据地,一纵被命令留下,执行防御任务。
随着战斗的推进,一纵取得了胜利,并在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向东北进军。然而,当他们行至河北蓟县时,敌军通过美国的援助已经占领了营口和葫芦岛,切断了东北的海上运输线。同时,山海关一带爆发了激烈的战斗,陆路出关也被封锁。无奈之下,一纵只能留在晋察冀,先后参加了承德保卫战和张家口保卫战。随着解放战争的全面爆发,晋冀鲁豫地区的压力不断增大,刘邓首长多次请求一纵归建,以增强防线。
尽管聂荣臻同意部队的归建,但他却不愿意放走杨得志和曾思玉,因为晋察冀正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经过多番劝说,最终决定由政委苏振华带队南下。这一决定也表明了晋察冀缺乏足够的军事指挥人才。
晋察冀的战绩为何不理想?
晋察冀在抗战结束时,曾是模范的解放区,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广阔的辖区。然而,到了1946年,局势发生了变化。周恩来总结各解放区的战绩时,将晋察冀排在了末位,说明其战斗力的下降。
当年,晋察冀虽然歼灭了14.4万敌人,但其中只有6万是正规军,剩下的大部分是地方武装。这表明,晋察冀在战斗中更多的是进行消耗战,缺乏有效的歼灭战。这一局面背后,除了战术调整和战略部署外,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军事指挥官。晋察冀的领导人聂荣臻和杨成武等人,虽然具有出色的建设能力,但在军事指挥上相对欠缺,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面对傅作义的连番失利,士气低落,亟需一位具备更高军事能力的指挥员来扭转局面。
尽管晋察冀有一些有能力的将领,但他们大多已经调往其他战区。像邓华、黄上将等人都去了东北,郭天民因为与上级发生冲突被安排到二线。因此,聂荣臻决定将杨得志留在晋察冀,作为军事指挥的核心。
兵将分离,却成就了两支强大的野战军
通常情况下,部队指挥官的调动可能会导致士气不稳定,尤其是当带领部队的人离开时,底下的士兵可能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对新的指挥官产生抵触情绪。然而,在朱德总司令的统一调配下,这种不良影响并未发生,反而使两支野战军都得到了补强。
在晋察冀的重新整编中,杨得志出任了新的野战军司令员,曾思玉和郑维山则分别担任纵队司令员。整顿后的晋察冀部队,迅速取得了清风店和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打破了之前的颓势,并逐步掌握了战斗主动权。而苏振华率领的原一纵回到晋冀鲁豫,与杨勇的七纵合并,形成了强大的新一纵,成为刘邓麾下的主力部队。经过这些调整后,杨得志和杨勇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两支部队的合并也让整个战区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总的来说,虽然兵员的分离和指挥官的调整一度带来了一些挑战,但在中央的统一调配下,最终促进了两支强大野战军的诞生,确保了解放战争中的战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