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26日至28日,马来西亚将主办一场重要会议,是否邀请特朗普亲自出席并主持泰国和柬埔寨的和平协议签署,仍然未定。关键在于主办方是否愿意让他站在仪式的中央,主持这一关键时刻,且还附带一个条件——将中国官员排除在签字现场之外。
回顾今年7月,泰国和柬埔寨在边境爆发了严重冲突,局势一度非常紧张。两国军队对峙,冲突不断升级,停火协议就像纸糊的一样,稍一碰就破裂。特朗普在这时迅速介入,他直接打电话给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和泰国代理总理普塔,要求双方无条件停火,若不停止冲突,美国将取消贸易优惠,并加征关税。然而,停火仅维持了一天,局势再次紧张。泰国军队未撤,柬埔寨方面也未作出实质性让步,边境争议继续加剧。
相较于美国的强硬手段,中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7月30日,中国推动召开了一次非正式的三方会谈,参与者不仅有外交官,还有边境管控和扫雷技术的专家。8月14日,中泰柬三方在云南安宁举行了外长级的茶叙,达成了“安宁共识”,明确了五项具体措施,包括扫雷和重新规划巡逻路线。中国还在9月中旬通过王毅外长多次与泰国和柬埔寨的外长进行通话,并提出愿意提供扫雷设备和技术支持。
这一对比十分明显。美国的一方是“停火,否则就加罚”,中国则是“坐下来,如何让边境真正平静”。如果在东盟峰会上举行和平签约,谁在场、谁不在场,实际上早就有了答案。观众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谁真正在为和平付出努力,谁只是在台上拿起麦克风。
那么,特朗普为什么要排除中国?显然,这是一场“风头保卫战”。过去几年,特朗普多次提到自己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知道,一旦中国的代表出现在签字桌旁,公众的目光必定会转向中国在前期调解过程中的努力,甚至可能让中国获得一部分功劳。对特朗普来说,这种局面是他难以接受的。
事实上,东盟事务近年来成为特朗普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中国在泰柬冲突中的作用,尤其是平息冲突的努力,让他感到不安。中国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东南亚,在拉丁美洲也逐渐显现。9月30日,安第斯共同体四国外长会议上,中国成为了观察员国,标志着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美国在拉美的传统影响力已经显现疲态,边境问题也未能有效解决,而中国则通过增加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填补了这一空白。
在南美,9月29日联合国大会上,巴西总统卢拉批评美国单边制裁,言辞激烈,获得了广泛掌声。与此同时,中巴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合作,涉及新能源、电力、人工智能等领域。阿根廷也在加强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未能阻挡拉美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步伐。
中国在中亚和东欧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刚刚结束的“莫斯科模式”阿富汗问题会议上,中印俄巴四国联合声明反对任何国家在阿富汗及周边地区部署军事设施。印度和巴基斯坦站在同一阵线,尤其是印度未再追随美国的政策。这一变化表明,国际局势不再是一成不变,各国的立场和策略越来越多元化。
中国的做法注重耐心、专业和可信,这些方法论在各地区取得了实际成效。这些年,尽管其他国家可能不同意中国的某些政策,但很难否认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相比之下,特朗普的做法依然停留在以美国利益为中心、以个人感受为优先的老路上。他在东盟峰会上“抢戏”的原因很清楚:他希望通过这一场仪式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特别是在中国的传统影响力范围内。然而,这种方式是否能够真正带来长期和平,还是值得怀疑的。
马来西亚方面对是否让特朗普在签约仪式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态度还没有明确表态。主办方需要考虑许多因素:签约仪式是否会成为特朗普的个人秀?泰国和柬埔寨的立场是否一致?如果排除中国官员,会不会引发新的外交紧张?东盟的团结形象是否值得冒险?这些问题,都需要权衡。
特朗普曾宣称自己结束了七场战争,但他的介入往往带来的是停火后的不稳定和反复。停火可以迫使对方暂时停手,但如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和平也就无从谈起。排除中国官员的决定或许能让特朗普在短期内获得些许戏剧性效果,吸引镜头焦点,但这背后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因此破坏了东盟国家的团结,后续如何收场,将是一个大问题。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成功之道,不仅依赖于其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更在于其在不同区域的务实、耐心和长期稳定的合作策略。无论是泰柬冲突,还是其他地区的合作,中国始终走的是一条平衡、理性、可持续的道路。而特朗普的做法,则显得更多是为了个人利益和短期政治目标。东盟国家的长期稳定性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而非某一时刻的“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