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王安石和苏轼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然而两人之间的隔阂却也是历史的定论。这种不和,主要源自他们在政见上的分歧,正如许多朝廷中的官员,政见不合往往导致了无可避免的对立。王安石与苏轼的争斗可以说是半生的冤家,而这段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轶事。
有一件事便成为了两人斗争中的一个传奇。当时,王安石曾设计了一个上联,意图刁难苏轼,没想到这反而成为了千古传世的绝对。王安石,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改革家,早年生活在官宦家庭,享受了良好的教育。凭借聪明才智,二十二岁便考中进士。
谈及王安石,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文学成就。然而,他在政坛上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他主导的变法对北宋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宋神宗时期的北宋在表面上显得比较安稳,但内部依然存在许多隐患。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便是“三冗两积”——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王安石从年轻时便有改变这些现状的梦想。他曾外出游历,亲眼目睹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这也深深影响了他。入朝为官后,王安石在地方上展开了积极的改革,推动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有效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不久后,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重用,开始主导一系列政治改革。变法必然会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王安石因此与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最著名的政见对立便是王安石与苏轼的冲突,实际上这种对立并非始于王安石和苏轼,而是源自苏轼的父亲苏洵。苏洵是当时有名的保守派人物,他与王安石的冲突,既有政治上的分歧,也有私人恩怨。苏洵在京城有较高的声望,其文才深得许多人敬仰,唯独王安石对此不屑一顾。两人之间的矛盾,甚至在王安石母亲去世后,苏洵还撰写了《辩奸论》抨击王安石。
苏轼继承了父亲的政治立场,并且与王安石在政见上始终不合。这也使得他们的争斗一直没有停歇。尽管如此,两人之间的斗争大多还是公开的、正当的政治对立,互不隐瞒,毕竟无论是王安石还是苏轼,都不失为正直的君子。
在文人之间,嘲讽和轻视彼此的作品几乎是常有的事。曹丕曾提到过,班固与傅毅之间便有过此类冲突。而在清代,袁枚和赵翼之间也有类似的文人较量。而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文学争执同样颇具代表性。两人虽同为文坛巨擘,但风格迥异,且互有看法。苏轼曾批评王安石的诗“用事太多”,而王安石则认为苏轼的诗“过于放纵”。
有一次,苏轼拜访王安石,正巧王安石在休息,于是苏轼便随手翻阅王安石的墨宝,发现桌上有一首王安石写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后忍不住笑了出来,因为菊花耐寒坚韧,怎么可能会被秋风吹落呢?于是,他在后面加上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这实际上是对王安石写诗时观察不够细致的暗讽。王安石看到后,当然不满,两人之间的争斗也因此更加激烈。
这件事发生后,两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最终,王安石的变法未能成功,他也因此遭遇了许多挫折,甚至经历了丧子之痛,心情低落,选择退隐至江宁。而此时的苏轼,也因政见激烈而遭遇了人生低谷。由于在文学上过于犀利的言辞,苏轼得罪了皇帝,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在这场风波中,苏轼几乎面临死刑。王安石虽然与苏轼政见不合,但在这一危急时刻,他依然挺身而出,给皇帝上书,请求宽容,最终保住了苏轼的生命。
尽管苏轼被贬到黄州,成为一个无权的小官,但他能活下来已是万幸。而在苏轼离开京城时,王安石亲自前来为他送行。两位一生政见不合的大才子,最终能以朋友的身份互相敬重。在临别时,王安石给苏轼出了一道难题——一个上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轼看到这个上联后,愣住了,因为这看似简单的上联中,暗藏玄机。七里山塘和半塘,正好是苏州金阊门外至虎丘的实际地名和距离,巧妙地将数字与地名结合,使得这个上联成为了历史上难以对出的绝对。
尽管苏轼努力尝试,但终其一生,始终未能想出一个令他满意的下联。这个对联也成为了千古绝对,许多后来的文人都曾尝试对出下联,但无一能与之匹敌。直到有民间诗人陈永烽对出了一个气势磅礴的下联:“九重空天,飞临中天五重中”,虽说很有气魄,但依然没有超越王安石的巧妙。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复杂,他们虽然在政治和文学上存在分歧,但两人都渴望将国家变得更好。他们的故事,最终证明了才子之间虽有分歧,但也有着相互尊重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