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富苏峰(1863年3月14日—1957年11月2日),原名德富一郎,是日本二战时期的知名记者、政治活动家以及思想家。他出生在熊本藩德富家族的府邸,是德富一隆的长子。年少时,他和家人曾住在水俣,后来搬到熊本东郊的大江村。
德富苏峰的教育背景相当丰富。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阅读兴趣,学习过四书五经、史记等经典,并且在1871年进入熊本西洋学校。尽管因年纪过小被开除,他仍然继续在肥后实学党旗下学习汉学,后来又进入了东京的英语学校。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他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成为基督徒。
1881年,德富苏峰加入了自由党下属的民权团体——相爱社,开始积极参与自由民权运动。在此期间,他负责编辑《东肥新报》,主张自由与民族独立。1882年,他与父亲共同创办了大江义塾,致力于教育年轻人,并积极传播英语、历史、政治和经济学等课程。
在随后的几年里,德富苏峰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他受到了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粹主义理论,强调生产制度的重要性,认为自由社会和经济应当建立在平等与尊重人权的基础上。
1886年,德富苏峰的著作《日本的未来》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了文坛。此书提出了他对日本未来的展望,特别是对现代化进程的看法。1887年,他成立了“民友社”并主办月刊《国民之友》,此杂志批评了当时日本政府推行的贵族化西化政策,倡导平民的激进主义,并一度支持社会主义思想。
1890年,德富苏峰创办了《国民新闻》,成为日本舆论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还曾在甲午战争前后积极呼吁支持对外战争,并亲自采访战地记者,详细报道了战况。战争后,他在《日本大扩张论》一文中提到,日本应借此机会从一个“收缩型国家”转变为“扩张型国家”。
然而,德富苏峰并非一成不变,他在经历了对政府的不满后,逐渐改变了立场。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他的态度逐渐趋向温和,并与政府及一些政治人物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1901年,他支持桂太郎内阁并力挺扩军计划,甚至在日俄战争爆发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统一了国内舆论支持战争。
在战后,德富苏峰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开始支持日本的帝国主义,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与德国和意大利的三国同盟。在二战期间,他多次为政府效力,参与编写战争动员材料,尤其是在大东亚战争爆发时,他的活动尤为活跃。
不过,德富苏峰在战后并未停下笔。他继续撰写历史评论,并且致力于整理和记录近代日本的历史。其代表作《日本近代国史》分为100卷,是他一生的心血结晶,全面回顾了从江户时代末期至大正时期的历史。
德富苏峰晚年身患病痛,但仍坚持写作,直至1957年去世。他的历史和思想评价极具争议,尤其在日本军国主义的背景下,他的言论和行动对日本的扩张主义及军国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德富苏峰的历史贡献和影响力,仍在日本近代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