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战争时期,除了那些在前线英勇作战的士兵,后方的医务工作者也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挽救了无数生命,默默地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共和国的历史上。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就是其中一位英雄人物——殷希彭。
殷希彭出生于1900年,河北安国市的一个贫困地主家庭。从小,他便努力学习,成绩优秀,考入了保定河北省立医学院。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28年,殷希彭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东京庆应大学攻读病理学博士学位。三年后,他顺利完成学业,回国继续在河北省立医学院担任病理学主任教授。
然而,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华北地区迅速沦陷。殷希彭对国民政府的态度深感失望,拒绝了南撤的命令,带着全家返回老家安国县的小营村避难。随后,他两次拒绝担任伪职,坚决不为日本人效力。那段时间,殷希彭过着近乎隐士的生活,但他心中始终燃烧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经过深思熟虑,殷希彭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才是真正为国家而战的力量。得知18岁的长子殷子刚准备加入八路军,殷希彭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你要参军救国,我不会阻拦你。每个中国人都有救国的责任,你才十几岁,就有这种志气,我很高兴。如果不去参军,留在家里,那不是当亡国奴吗?我也不能在家里做亡国奴!”
1938年9月,冀中军区卫生部部长张珍亲自上门,邀请殷希彭加入八路军。尽管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12岁的次子、5岁的幼子以及寡居的嫂子等需要照顾的亲人,殷希彭还是毅然决定离开家人,奔赴抗战前线。他来到了冀中军区卫生部报到,正式投身革命事业。
那时,冀中军区的医院因敌人“扫荡”而受到严重破坏,急需建立一所新的卫生学校。在聂荣臻司令员的支持下,殷希彭与白求恩、江一真等人一同筹建了这所学校,并担任教务长。白求恩牺牲后,学校更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殷希彭随后成为副校长和校长。在这里,他为抗战前线培养了大量医务人员,也为新中国的军事医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殷希彭的家庭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牺牲。1943年,殷希彭的长子殷子刚在阳泉火车站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半年后,次子殷子毅也在神仙山的“反扫荡”战斗中阵亡。半年内,殷希彭接连失去了两个儿子,心如刀绞,但他依然咬紧牙关,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1942年,殷希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他被调任为华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4年,第一军医大学与长春第三军医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第一军医大学,殷希彭被任命为校长。次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军之一。
1958年,殷希彭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并于1963年升任院长。1966年,他成为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长期的工作压力和身体劳累,最终使得殷希彭在1974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74岁。
殷希彭去世后,他被追认为烈士。老首长聂荣臻亲自出席了他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向这位革命英雄致敬。
殷希彭的一生,充满了坚韧、奉献与牺牲。他不仅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更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