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刚结束访美行程,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中俄两国大使的联合文章就直接登上了韩国主流媒体。
这篇题为《铭记历史、弘扬正义,共创和平美好未来》的文章,用中韩双语发布,选择的时间点精准到李在明回国后不到24小时。
文章表面回顾历史,实则直指韩国外交困境:一边是安全上依赖美国,一边是经济上离不开中国。
中俄此举被外界视为对韩国的“最后提醒”,要求其认清历史立场,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韩国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利益,更将影响整个东北亚的格局。
中俄大使的联合文章选择在《亚洲经济》《亚洲日报》等韩国本土媒体发布,并采用中韩双语形式,明显是为了绕过国际舆论干扰,直接对话韩国政府和民众。
文章开篇强调三国共同的历史纽带: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韩国光复80周年。
中俄通过这一“纪念日套餐”,提醒韩国三国同为二战受害国和胜利国,今天的国际地位源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文章直接点明台湾问题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动摇这一原则的行为都将破坏地区稳定。
对韩国而言,维护这一规则不仅关乎国际正义,更涉及自身历史合法性。
韩国能从日本殖民统治中独立,正是基于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安排。
若韩国在相关问题上模糊立场,等同于否定自身独立的法理基础。
中俄在文章中明确反对“零和对抗”和“霸权霸道”,直指美国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操作。
文章警告韩国,若一味跟随美国搞阵营对抗,最终将牺牲自身利益。
美国近期对韩国加征关税,并以安全承诺为筹码施压韩国配合其对华政策,正是霸权逻辑的体现。
韩国虽通过谈判将关税从25%降至15%,但代价是扩大对美投资并开放市场,同时被迫在半导体等领域配合美国对华技术限制。
李在明此次外访行程引发争议。
他先访问日本,与首相石破茂讨论改善关系,再到美国与特朗普谈关税减免。
此举打破了韩国总统“先访美后访日”的传统顺序。
更敏感的是,访问时间恰逢中方筹备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已确认出席,而李在明却选择缺席。
这一决定被中俄视为对共同历史记忆的漠视。
韩国面临现实困境。
安全上,驻韩美军控制37个军事基地,韩国战时指挥权归美军所有,宪法规定其生存依赖美国核保护伞。
经济上,2024年中韩贸易额达3280.8亿美元,中国连续21年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半导体、汽车、化工等支柱产业深度依赖中国市场。
美国要求韩国“脱钩断链”,但韩国企业无法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
中俄并非首次协调对韩立场。
7月初,中俄外长在莫斯科发表联合声明,明确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半岛事务,推动通过对话解决危机。
此次大使联合发文,是对该声明的延续和细化,强调半岛和平只能通过多边合作实现,而非军事对抗。
韩国若继续依赖美国威慑,一旦局势紧张,将成为首个受影响的对象。
韩国国内对文章反应复杂。
主流媒体低调处理,但政界和学界普遍意识到这是中俄的“善意提醒”。
部分人担心经济上被中国“绑架”,但数据表明,韩国对华贸易依赖度远超美日之和,美国“脱钩”政策已导致韩国半导体出口受挫。
外交界认为,中俄此举是为韩国提供“战略自主”的机会,而非单纯施压。
李在明政府试图推行“实用主义外交”,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
但近期行为暴露其矛盾:一方面对华不锈钢加征关税以迎合美国,另一方面又派特使访华传递改善关系的信号;一方面拒绝中方阅兵邀请,另一方面又紧急致电中国外长强调重视双边关系。
这种摇摆源于韩国缺乏独立外交战略的致命伤。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