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林冲被发配的地方,很多人都会自然联想到沧州。在《水浒传》中,书中提到:“刺配远恶军州”,沧州的形象似乎是穷困、严寒且荒凉的地方,然而这真的是沧州的真实面貌吗?
事实上,北宋时期的沧州是非常富裕的,这个地方的财富让人难以想象。若真如高俅所图谋的那样将林冲发配到沧州,显然两人之间会有某种亲戚关系,因为沧州的富饶足以让林冲过上优渥的生活。
沧州之所以富裕,源于它是当时北宋最大的海盐产地之一。自从管仲推行“盐铁专营”政策后,盐和铁成为了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类似于后来的扬州盐商的富裕景象。不同于扬州依赖海盐,沧州拥有大量盐碱地,当地百姓将盐土熬制成盐,称之为“小盐”。有诗人曾写道:“万灶青烟皆煮海”,形容当时盐业繁盛的景象。
北宋时期,沧州有着众多的官办盐场,每年生产的盐量可观。具体来说,当时12个最大的盐场,每年晒盐5000到6000包,每包重达578斤。盐业成为了地方经济的核心,这种富裕程度甚至让其他地方望尘莫及。
有些人会提到《水浒传》中的风雪山神庙,认为那里的“山”可能指的是现在海兴县的小山。可是,事实上,在北宋时期,沧州一带根本没有所谓的“山”。那所谓的“小山”只是海中的孤岛,而且近些年考古学者也发现过该地区的盐场遗迹。这些盐场并非自然形成,而是在公元前47年的大规模海啸后才被人们建设出来的。
这个历史事件——西汉元帝时期的海啸,规模极其巨大,海水涌入北方平原,给整个地区带来了灾难。直到数百年后,沧州才逐渐恢复。当地的地势低洼,因此积水形成了盐碱地,这些土地虽然不适合农业耕种,却非常适合盐的生产。
沧州的盐,被称为“玉砂”,极为洁白,是当时北宋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甚至在东魏时期,沧州就设有大量的盐场,而隋朝也在沧州设立了专门的盐县。
至于沧州的防御力量,其实也不容小觑。由于沧州位于北宋与辽国对峙的前线,虽然没有自然的地理屏障,但宋朝依然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名将杨延昭曾在这里驻守,他利用当地独特的地形和防御工事,成功拖延了辽军的进攻,使得辽国无法轻易攻破沧州。
沧州不仅在盐业上独占鳌头,其民间富裕程度也是北宋时期的一大特色。甚至在当时的后周,百姓能集资铸造重达40吨的“镇海吼”铁狮子,这种大规模的铸造无疑说明了当地民众的财富和实力。
再来看林冲的发配,沧州显然并不是一个贫困、荒凉的地方。虽然《水浒传》成书的时间距北宋已久,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将林冲发配到沧州这样的富裕地区,实在不合常理。更何况,在北宋时期,沧州不仅经济强劲,防御体系也极其完备,完全没有给林冲“苦海”的印象。
不过,到了元代,沧州确实遭遇了严重的衰退。长期的战乱让这里的人口锐减,曾经富饶的盐田也因战火荒废,直至明代才有所恢复,但那时的沧州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辉煌。
今天,沧州依旧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辉煌只在文献中偶尔出现,成为后人追溯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