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八旗不能“反清复明”?这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它确实发生在康熙元年。
当时,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被大汉奸吴三桂俘获,押往昆明。吴三桂准备向清朝报告战功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
据历史学家钱海岳的《南明史》记载,当永历帝被俘时,他的举止稳重、气定神闲,令围观的八旗兵十分惊讶。就在这时,正蓝旗的一位军官兀儿特站了出来,愤怒地斥责吴三桂,指责他身受明朝俸禄,却背叛国家,投靠敌人。他还称永历帝才是真正的皇帝,提议大家拥护永历帝恢复大明江山。
谁能想到,这一番话竟然激起了部分八旗士兵的反叛情绪。吴三桂麾下的2800骑兵中,一些人开始怀疑清朝的统治,甚至打算参与“反清复明”的行动。兀儿特的讲话让许多八旗兵感动,部分士兵当场跪地高呼“万岁”,并剪掉了辫子。更有一些人秘密策划,打算趁机救出永历帝,将他带到汉中,再联合起义,恢复大明政权。
然而,这个计划很快被泄露。吴三桂得知后,认为事态严重,必须加以镇压。他毫不犹豫地召集关宁铁骑出击。这样,这些打算“反清复明”的八旗兵还未行动便被扑灭了。事后,受牵连的士兵和官员多达两千人以上,很多文献对此都有记载。《广阳杂记》的作者提到从永历帝身边的人那里得知了这一消息;《狩缅纪事》作者作为永历帝的臣子也有相关记载;《庭闻录》中的作者曾是清军小官,也将此事写入其中。甚至康熙年间的《云南府志》也提到了此事。虽然地方志的可靠性有争议,但考虑到清朝的高压政策,地方官员不太可能随意编造对八旗不利的故事,因此这件事的真实性是可信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八旗兵会选择反叛呢?史书普遍认为,他们是因为永历帝“长得帅”才起义,然而这样的解释显然难以让人信服。经过深入分析,有一种说法认为,正蓝旗一直在满洲八旗中受到压制。正蓝旗的祖先是女真叶赫部,早期受到努尔哈赤的打压,后来又在皇太极时期被当作莽古尔泰余孽排挤。多尔衮上位后,正蓝旗被视为豪格余孽,从上三旗降为下五旗,甚至在多尔衮亲政后,又被视为多尔衮余孽再次遭到打压。长时间的压迫和不满,终于使得正蓝旗的一些人忍无可忍,成为了最早参与反清复明的力量。
然而,这一解释并不是完全可靠的。毕竟,我们无法确认参与此次事件的正蓝旗士兵,是否正是之前被打压的那一批。以顺治年间为例,曾有记载提到多尔衮与豪格在朝堂上的斗争。多尔衮曾借机夺取了正蓝旗的领导权,并在之后进行过旗制调整,使得正蓝旗与镶白旗的人马有了更深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多尔衮死后,这些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了两旗的分裂。
此外,据《庭闻录》记载,康熙元年反清复明事件的参与者,不仅仅有正蓝旗的人,还有镶白旗的士兵。因此,可以合理推测,参与反叛的八旗兵,可能多是多铎的旧部。多铎曾在磨盘山之战中遭受重创,其子多尼也因此被罚银。虽然这并不算严厉处罚,但多尼随后去世,而顺治帝也在同年去世,康熙即位。康熙年幼,辅臣大多来自上三旗,其中鳌拜权力巨大,而多铎的旧部则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这一系列政治背景,为八旗兵的反叛提供了土壤。
总的来说,康熙元年的这场反清复明事件,可能是由八旗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引发的。这不仅展示了八旗的分裂与不满,还充满了戏剧性。曾为清朝建立功业的满洲八旗,竟然出现了反清的举动,而当时执行镇压任务的,却是由汉人组成的关宁铁骑。这种反转,实在让人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