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跑北极航道了,既不安全也不环保!
令人意外的是,在中国从波兰转移运输重心后,第一个感到焦虑的并不是波兰,而是新加坡。
10月3日,《联合早报》发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内容讨论了中国尝试通过北极航道来缩短运输时间。然而,尽管文章表面上只是描述了这一现象,但其中透出的急切感却不言而喻。为什么北极航道才刚起步,新加坡比中国还显得更着急呢?
这篇文章提到,全球航运界曾对“伊斯坦布尔桥”号的航次计划表示震惊。这条新航线从中国到欧洲的运输时间仅需18天,而传统的航线则要绕道马六甲海峡或苏伊士运河,耗时超过40天,或者依赖受陆路政策限制的中欧班列。北极航线的出现,就像在亚欧大陆之间架起了一条“海上高速公路”,给高附加值商品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运输通道。18天的运输时间意味着能大幅降低库存成本、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然而,这份兴奋并未持续多久,新加坡《联合早报》就发布了一篇引人关注的报道,标题直指“中国尝试北极航道捷径,全球航运巨头避而远之”。文章中指出,北极航线存在冰区风险,并会破坏北极的生态环境,还特别提到马士基、达飞等航运巨头都明确表示会避开这一航道。
网友们看得有些困惑,为什么在中国的船只才刚刚起航时,新加坡的反应似乎比我们还要紧张?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正是因为北极航道直接触及了新加坡的经济命脉。
《联合早报》所提的“航道不安全”论点,其实并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2023年全年,经北极东北航道航行的178艘商船中,竟然只发生了一起轻微设备故障,事故率不到0.6%。这个数字与新加坡引以为傲的马六甲海峡形成鲜明对比。2023年,马六甲海峡发生了12起商船事故,包括搁浅和碰撞等,事故率为0.3%。虽然表面上看,马六甲海峡事故率低,但考虑到其年通航船只超过8万艘,事故数量实际上并不算少。相比之下,北极航道的船只大多是冰级货船,本身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北极航道的商船事故率远低于马六甲。
更重要的是,马六甲海峡不仅面临海盗袭扰、航道拥堵等问题,每年还有大量的高风险航行。而北极航道则有俄罗斯海岸警卫队的巡逻保障,并且中俄还联合部署了北斗和格洛纳斯双导航系统,实时监控冰情。奇怪的是,至今没有看到《联合早报》提及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问题。反倒是有消息称,2024年9月新加坡主动邀请印度海军加入马六甲海峡联合巡逻,这一举动打破了原本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共同管理的惯例,引发邻国的强烈反应。
再说“会破坏北极脆弱生态”的说法,这种担忧其实并不成立。航运的碳排放主要来自燃油消耗,而燃油消耗又和航程直接挂钩。从宁波到鹿特丹,北极航道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短约4300海里。以一艘1.8万标箱的集装箱船为例,单程就能节省约300吨燃油,减少约950吨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5.2万棵树。此外,中国运行北极航线的货船,已经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最新的北极环保标准进行了全面升级。例如,“伊斯坦布尔桥”号不仅使用硫含量低于0.1%的低硫燃料,还配备了废气净化系统,能有效过滤绝大部分硫化物,在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停靠时,还能接入岸电系统,实现零排放作业。
然而,马六甲海峡的情况却大相径庭。每年,有超过200艘老旧货轮在此违规排放高硫燃油,其中还包括一些欧洲的航运巨头。2024年11月,达飞集团的一艘15年服役的货船就在马六甲海峡附近发生燃油泄漏事故,污染了约1.2平方公里的海域,最终被印尼政府罚款210万美元。奇怪的是,关于这些污染问题,新加坡的媒体从未作出过任何批评。显然,只要商船继续经过马六甲,新加坡的港口服务和船舶维修业务就不会受到影响,环保问题似乎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
至于“全球航运巨头避而远之”这一论断,实际上并不成立。早在2018年,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当年9月,“文塔·马士基”号冰级集装箱船首次从丹麦的奥胡斯港出发,经北极东北航道抵达中国上海,完成了全球首次北极航线商业试航。这次试航中,“文塔·马士基”号载着1.2万标箱货物,用时仅22天,比传统航线缩短了10天,节省了约80万美元的燃油成本。
那么,为什么航运巨头们现在还没有大规模投入呢?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意,而是目前北极航线还面临几个限制。首先,北极航道的通航时间窗口短,每年只有7-10月才能通航;其次,破冰设施不足,俄罗斯目前只有6艘核动力破冰船,难以满足大规模航运需求;最后,沿岸港口设施不完善,比如俄罗斯的迪克森港、佩韦克港目前无法接待大型货轮。
不过,这些问题正在快速得到解决。俄罗斯已经在2025年启动了“北极港口升级计划”,投资超过120亿美元对摩尔曼斯克港、阿尔汉格尔斯克港进行改造,预计到2027年完成后,这些港口的吞吐量将增加三倍。一旦基础设施完善,北极航道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没有哪家航运公司会错过这个节省航程和成本的机会。
新加坡之所以宣称“没人跑”,其实是在制造北极航道前景不明的假象,目的就是拖延商船转向的速度。毕竟,北极航道的崛起对马六甲海峡的“唯一性”构成了威胁。
尽管新加坡的焦虑可以理解,但全球航运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马六甲海峡的辉煌是过去航运格局的产物,而北极航道的兴起则是气候变化与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与其急于给他人泼冷水,新加坡不如多考虑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来应对这一变化。比如发展数字航运、绿色港口技术等,这样才能在全球贸易的浪潮中保持竞争力,不被淘汰。
对中国而言,北极航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