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抛出稀土核弹”这个说法,意在说明西方终于意识到中国手里还有底牌。不到24小时,特朗普就表示希望与中国在本月晚些时候面谈,直接在白宫向记者透露这一想法,打算在中美贸易问题上对中国施压,其中他还特别点名要谈谈大豆问题。
就在特朗普表达愿望要会面的前一天,中国刚刚推出一系列举措,被外媒称作“稀土核弹”。中国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以及一个针对“不可靠实体清单”的工作机制,集中发布了七项重要公告和决定,涉及稀土、锂电池、石墨、超硬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出口管制,以及对实体清单的调整。这些官方表态称,举措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利益,因此对全球和国内相关产业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并非孤立行动,而是精心设计的“先手棋”,目的是在峰会来临前重新塑造博弈格局,将被动应对改为主动掌控。
提升谈判筹码
中国掌控全球性的关键资源,包括稀土、锂电池、石墨等,美国对此高度依赖。例如,稀土被用于军事与芯片领域,锂电池又占据了电动车供应链的大约70%。一旦实施出口管制,中国的举措能够精准“卡住”美国的关键环节,让美方在短期内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从而提升谈判成本。
原本特朗普计划通过对农业品(如大豆)施压来换取让步,但中方的举措将焦点转向了稀土供应链:在双方高级别会谈时,美国可能需要优先解决稀土等核心领域的问题;对中国来说,若能在此议题上获得对等回报(如关税豁免等),就有机会把话语权从“施压者”转变为“谈判的主导者”。
时机与节奏的把控
如果两国高层在月底真的会面,那么这次公告正好落在峰会前三周的时点,给各方留出一个“克制但紧迫”的缓冲期。外媒普遍解读为:中国在中美会谈前加码施压的信号。
对等回应与威慑
中国这七条公告,直接回应了美国对实体清单和半导体禁令的动作,显示出中国具备“不对称反制”的能力。其中对超硬材料的管制,直指美国军工产业;对稀土的管制则覆盖了美国的防务装备。中国也明确把这些举措定位成“安全底线”,拒绝美方的单边压力,推动回到一个“互惠、对等”的框架,削弱特朗普以交易术促成的进攻势头。
总体来看,这次商务部连发七条公告,标志着中方从“守势”向“攻势”转变,利用资源领域的不对称性,在峰会之前为博弈定调。
特朗普的“施压”策略如今正面临被反转的风险:若美方对中方关切不作回应,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供应链危机并放大国内政治压力。
在当前以竞争和冲突为主导的中美关系中,谁掌控供应链,谁就握有主动权。
未来的会谈结果,将取决于美方是否愿意放下“零和思维”,转向务实和互利。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短期的谈判杠杆,更是一次重塑全球规则的信号。我们追求的不是单纯的零和结果,但绝不能接受对方要求“全盘吞并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