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一级军士长,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老兵王忠心。但其实,还有一位同样令人敬佩的士兵——他来自山东,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却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与不懈的奋斗,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军中罕见的一级军士长,他就是赵宗刚。
赵宗刚,1968年出生于山东莱西。家境虽然清贫,但父母勤劳善良,从小就教会了他踏实肯干的品质。儿时的赵宗刚对机械充满好奇,总爱拆拆装装、研究原理。初中毕业后,他放下课本,帮父母务农。
1986年,18岁的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装甲兵的新兵。那时的他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6年。刚入伍时,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向最优秀的人学习,不服输,不掉队。”战友们后来笑称:“在荣誉面前,他可是从不含糊的人。”
1993年,一次军演中,坦克发生故障,身为班长的赵宗刚却一时束手无策。那一刻,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懂技术、会修理的好兵。从那以后,他改行学习坦克维修。每天清晨,他早早来到训练场,对着零件研究功能,认真做笔记。白天实践操作,晚上挑灯学习理论,就这样日复一日。
起初,文化基础薄弱的他连机械原理都难懂,但凭着不服输的劲头,他一点点啃下难关。慢慢地,上百个零件的名称、功能、原理他都烂熟于心,几十张发动机剖面图更是能默画无误。昔日那个不懂修理的农家子弟,终于成长为部队的“技术专家”。
“有困难找组织,装备出故障找赵宗刚。”这句话成了部队里的口头禅。一次,连队打电话求助:一辆坦克行进中加水口漏水。赵宗刚镇定地让对方把电话听筒放到发动机旁,仔细听了几秒,他便准确判断出问题所在:“检查冷却系统,重点看水泵。”对方照做后,很快修复了故障。能仅凭声音判断发动机问题,这门“听音辨病”的绝技,唯有赵宗刚能做到。
之后,他总结出独特的“看、听、闻、问”维修法,先后修复了两千多台“疑难杂症”发动机,从未失手。他用双手为部队守护了无数战车,也用智慧筑起了部队的战斗力基石。
1998年,一场特大暴雨突袭,小南海水库告急,发电机组损坏,无法泄洪。正在外培训的赵宗刚接到命令后,连夜赶回。他顾不上休息,钻进机组底部连续奋战四小时,终于让发动机重新运转,化解危机。群众为他敲锣打鼓送来锦旗,真情实意地表达感谢。
入伍三十余年,赵宗刚参加过二十多次抗旱、抢险任务,还义务为群众修车百余辆,为地方节省维修费八十多万元。他立功无数,却只有五枚军功章。原来,每次有战友要退伍或表现出色时,他总是把荣誉让给别人。指导员们感叹:“他把功劳都让了出去。”
但在涉及部队荣誉时,赵宗刚从不退缩。他说:“为荣誉而战,是军人的天职。”
2017年,服役31年的赵宗刚光荣退役。然而不久,北部战区某部因缺少技术骨干,再次邀请他返聘。面对召唤,他毫不犹豫地归队,继续在熟悉的岗位上奉献力量。
如今的赵宗刚,依然保持着那份质朴与执着。他用几十年的青春与汗水,诠释了一名军人“忠诚、奉献、专业、无悔”的真谛。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军人精神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