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23日,双堆集战役爆发,持续了近三周,直到12月14日,形势愈加紧张,国军12兵团的司令黄维意识到无法再抵挡解放军的攻势。于是,他与副司令胡琏商议后决定尝试突围。12月15日黄昏,黄维、胡琏和18军军长杨伯涛等人开始分头行动,试图从包围圈中逃脱。然而,除胡琏侥幸脱身外,黄维和12兵团的其他高级将领均被俘。胡琏为何能够成功逃脱,而黄维却失败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胡琏的“机智”谈起。
一、12兵团的陷阱——双堆集
最初,胡琏并不应该被困在双堆集。他原本是国军18军的军长,18军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战力强大。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18军被扩充,与第10军、第14军和第85军合并,组成了12兵团。第10军的前身是原18军的部队,14军则与18军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使得12兵团的整体风格和气氛都与18军极为相似。黄维被任命为12兵团司令官,虽然他是个“书呆子”,但在多方角力中胜出,令胡琏感到非常不满。
胡琏对黄维不仅失望,而且性格不合,甚至因为愤怒和赌气离开了部队。尽管如此,蒋中正坚持召回胡琏。经过一番周折,胡琏终于返回,心中满是怨气,心想看看没有自己的指挥,黄维会如何带领部队。但当他到达双堆集时,才意识到黄维真的“无能为力”。
在碾庄战役后,黄维的12兵团与解放军交战,最终被中野部队围困在双堆集。黄维虽装备精良,火力强大,但在解放军的持续攻势下,兵团的防线逐渐崩溃,黄维开始失去信心。此时,胡琏被迫介入,并直飞双堆集,目睹了曾经强悍的18军在黄维的指挥下陷入困境。胡琏虽然心情复杂,但知道必须尽快突围,否则将彻底完败。
二、胡琏的突围计划
胡琏虽然抵达双堆集并接手指挥,但他面临的情况远比想象的复杂。士气低落、弹药紧缺,12兵团的士兵已经没有战斗意志。胡琏尝试过各种办法鼓舞士气,但都没有效果。最关键的是,援军无法及时赶到,战场形势也没有任何转机。
12月14日,黄维决定向南京请求空军支援,以帮助突破包围。但空军副司令明确表示,无法提供支援。此时,黄维决定亲自组织突围。他召集胡琏和杨伯涛商议后,开始分头行动。由于手头能动用的坦克仅剩三辆,黄维、胡琏和吴绍周各自分配了一辆。然而,胡琏的分配似乎有些巧妙。
最新的坦克被分给了黄维,而最旧的一辆则留给了胡琏。按照常理,最旧的坦克故障的几率更大,但胡琏却毫无怨言,表现出他的“大度”。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吴绍周的坦克首先出问题。在过桥时,吴绍周的坦克卡住,最终只能徒步行走,成了三人中最先被俘的人。
三、黄维的失败与胡琏的机智逃脱
吴绍周被俘后,黄维与胡琏分开行进。黄维驾驶的坦克突然出现故障,他和随行人员试图修理,但未能成功。随着周围的解放军部队逐渐接近,黄维决定放弃坦克,尝试步行逃脱。然而,由于长时间的战斗和紧张,黄维的体力已经不支,最终被俘。
相比之下,胡琏的老旧坦克居然一路未曾出现故障。虽然胡琏的坦克看起来不值一提,但因为司机甘义三对这辆车非常熟悉,他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坦克的性能。胡琏知道,直走可能太显眼,他决定改变方向,朝解放军方向行驶。此举虽然冒险,却极为聪明:在战场混乱的情况下,解放军士兵误以为这辆坦克是要运送缴获的战利品,因而没有警觉。
最终,胡琏成功突破重围,行驶至坦克油料耗尽后,他下车继续奔跑,幸运地遇到了一支国军部队,最终安全返回蚌埠。当胡琏回到蚌埠时,刘峙和其他人都震惊不已,没人想到他竟能从双堆集脱险。而与此同时,黄维已经成了俘虏。
四、总结
从胡琏与黄维的不同结局来看,胡琏无疑展示了极高的机智与果断。他不仅巧妙利用了坦克的性能,还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逃跑路线,这些细节为他赢得了逃脱的机会。而黄维则由于判断失误和缺乏应变能力,未能成功突围,最终落入敌手。胡琏的逃脱,成为了我军许多将领心中的遗憾,正如他的绰号“狐将”所示,他的狡猾与机智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