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3日,湖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建设计划。这个纪念馆并非新建,而是对原有建筑进行重建。原址上曾是宣统元年(1909年)湖北省咨议局的大楼,后来,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党人在这里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为湖北的革命政府所在地。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正式成立。由于起义的主要人物——熊秉坤、吴兆麟和蔡济民等的资历不足,军政府推举了黎元洪担任都督。根据孙中山的《革命方略》,湖北军政府废除了清朝的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通过电报向全国宣告这一变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湖北军政府实际履行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职能。
1983年12月,熊秉坤的儿子熊辉将父亲珍藏多年的袁世凯授予熊秉坤的勋章捐赠给纪念馆,这些勋章至今仍展示在纪念馆的第二展厅——“武昌首义”展区。熊秉坤被誉为“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物,尽管关于“第一枪”的归属问题有些争议,有记载显示,程正瀛才是开枪的第一人,但这并不影响熊秉坤在起义中的重要地位。
武昌起义的策划始于1911年5月的四川保路运动。由于湖北新军被调往镇压,防守力量下降,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到了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起来,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计划请黄兴、宋教仁或谭人凤等人来主持起义。但因为南湖炮队的暴动失败以及10月9日汉口俄租界炸弹爆炸事件,清廷提高了警觉,革命党人遭遇了很多麻烦,起义不得不推迟。
10月10日凌晨,由于炸弹爆炸被捕的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和杨宏胜被清廷杀害。此时,革命党人急忙商议,在晚上的点名时发动起义。然而,由于清廷严密控制,新军缺乏足够的子弹,经过一番努力才勉强筹集到150发子弹。当天晚上,督署官员突然取消了晚操,熊秉坤立即察觉到局势不妙,决定以巡营为名,联络各处准备起义。
就在这时,发生了意外。二排排长陶启胜在查铺时发现金兆龙、程正瀛等人正在擦枪,便上前盘问。金兆龙不耐烦,直接表明要反抗,陶启胜愤怒命人抓捕,激怒了营中的革命党人。程正瀛举枪击打陶启胜头部,陶启胜逃跑时被追中一枪。熊秉坤听到枪声,赶到后也朝陶启胜开枪,打中了他的腹部。这时,起义的信号终于被打响,熊秉坤对空连开三枪,正式拉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
虽然起义的各个部分并未事先联络,但枪声引起了周围的注意,革命党人迅速响应,起义局势迅速扩展。熊秉坤、金兆龙等人早有预谋,首先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并顺利夺取了大量武器。至天亮时,起义军已经完全控制了督署和镇司令部,武昌全城陷入革命党人的手中。
武昌起义后,熊秉坤于1913年1月被袁世凯授予陆军少将,并获得勋五位证书。熊秉坤还亲自回忆并记录下起义的全过程,这些记录成为了研究辛亥革命的重要资料。2016年,熊秉坤的孙子熊永铸将这些历史资料捐赠给了辛亥革命博物馆。熊秉坤作为武昌起义的重要见证者,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才年过六旬,成为那段历史的活见证。
在解放后的武汉,熊秉坤积极参与地方治理。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先念曾在经济困难时为他提供了20万斤大米,作为对辛亥革命老人的慰问。熊秉坤也受邀参与了多次关于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活动。
不少人曾认为,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身在海外,且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黄兴未及时到达武昌,所以辛亥革命并非由孙中山领导。但熊秉坤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孙中山是革命党的创始人,是公认的盟主,武昌起义的所有参与者都以他为领导。
1956年,熊秉坤被选为孙中山9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筹备委员会的成员。尽管他因病未能亲赴北京参加,但他在武汉的纪念活动中发言时,明确表示辛亥革命一定是孙中山领导的。1957年,熊秉坤提议将鄂军都督府改建成辛亥革命纪念馆,并为此努力。1961年,该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亲自题写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匾额。
1969年,熊秉坤因病去世,享年84岁。在临终时,他对孙子熊永铸说:“你爷爷一生血气方刚,希冀你以后也能成为像我这样的男人。”
熊秉坤无愧为辛亥革命的重要见证者,他的事迹一直被铭记在心,特别是在武昌起义纪念馆的建设过程中,他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保存和纪念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