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中,程昱曾对曹操说过:“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意思是这两位将领足以一人抵挡成千上万的敌军。因此,关羽和张飞被称为“万人敌”。这个称号是对一位武将极高的评价,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得到史书的认可,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夸奖。在隋末唐初的动荡时期,历史上有三位将领被称为“万人敌”,他们分别是薛仁杲、裴行俨和尉迟恭。
隋朝末年,百姓生活困苦,很多人不得已选择盗窃或者抢劫为生,逐渐聚集成了强盗群体。为了对付这些强盗,陇西的郝瑗决定组织一支义军,然而他没有合适的将领带领军队。于是,他找到了当地一位富豪薛举。薛举不仅财力雄厚,而且体格强健,精通兵法。郝瑗认为薛举能带领义军取得胜利,便将指挥权交给了他。
虽然薛举一开始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薛举明白这些流寇并非天生作恶,很多人其实只是被逼无奈才走上这条路。薛举曾经尝试捐钱救济灾民,但效果并不显著。此时,农民没饭吃、无法耕种,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薛举知道郝瑗的粮仓里存着可以解救百姓的粮食,便决定通过开仓放粮来吸引百姓投奔自己。于是,大批百姓涌来,薛举迅速成为陇西地区的最大势力。
有了强大的军队后,薛举决定扩展领土。他的儿子薛仁杲被誉为“万人敌”,不仅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记载,而且他的战斗力也得到史书的高度评价。薛仁杲勇猛过人,如果出生在其他时代,必定会大有作为。然而,他的时代是隋唐之交,机遇与挑战并存。父子二人齐心协力,迅速打下了广阔的地盘。薛举迫不及待地称帝,甚至在李渊之前就已经自立为帝。但不久后,薛举因病去世,薛仁杲继位。然而,薛仁杲性格暴虐,屡次残害他人,最终被李世民打败,并被带到长安处决。
第二位被称为“万人敌”的将领是裴行俨,他的故事充满传奇。裴行俨的父亲裴仁基与他并肩作战,父子俩与薛家一样,都是以父子共同上阵为著名。裴家父子最初为隋朝效力,在与瓦岗寨的战斗中屡次获胜,但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奖励。最终,他们的上级官员私吞了他们的功劳,导致裴家军队无法支付军饷,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愤怒的裴家父子杀死了这位贪官,带着他的首级投奔了瓦岗寨。
在瓦岗寨,裴行俨与程咬金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一次,王世充偷袭瓦岗寨,程咬金和裴行俨出征增援,结果中敌军埋伏。裴行俨被射中,差点被敌人补刀。程咬金为了救他,回马将他带走,却也因此被敌人骑兵追上。程咬金忍着重伤反杀敌兵,二人终于脱险。虽然瓦岗寨内部出现了问题,最终分崩离析,程咬金投奔李世民,而裴行俨则选择了王世充。
然而,裴行俨并非真心效忠王世充,他心中有着复兴隋朝的梦想,打算拥立杨侗为帝。可惜,这一计划很快败露,他被王世充逮捕并杀害。
第三位“万人敌”是李世民的贴身保镖尉迟恭。尉迟恭的实力,甚至在李世民看来是五十万人敌。李世民曾对尉迟恭说:“我用弓箭,你用长槊,就算面对百万敌军,我们也不怕!”尉迟恭的勇猛在史书中屡有记载,甚至在南宋和明朝的学者书籍中被尊称为“万人敌”。
尉迟恭的传奇经历之一是与秦琼的对决。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秦琼是否曾亲自擒获尉迟恭,但在秦琼子孙的墓志铭中有提到过一次冲突。那时,尉迟恭联合另一位将领大败唐军,李世民亲自出征报仇。秦琼带着前锋部队成功拦截了尉迟恭,但未能生擒他。尉迟恭最终投降,李世民任命他为将领,尽管许多人对此表示担忧。李世民相信尉迟恭并非恶人,最终尉迟恭成为唐朝的忠诚将领,并为李世民屡次立下赫赫战功。
这三位历史上的“万人敌”——薛仁杲、裴行俨和尉迟恭,他们在各自的时代中都有着非凡的战绩。尽管这个称号并不意味着他们每次都能单挑一万敌人,但从他们的传奇战绩来看,他们无疑是足以担得起“万人敌”这一称号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