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组建了三个兵团,分别是3兵团、4兵团和5兵团。每个兵团都有自己的指挥员,其中陈锡联、陈赓和杨勇是二野中最有战斗力的将领。陈锡联和陈赓在战场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指挥的部队通常担任主攻任务。虽然他们很有能力,但最终3兵团的司令员是王近山,而5兵团的司令员则是杨勇。
为什么杨勇最终被任命为兵团司令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兵团下辖部队的组成来看。
3兵团下辖的10军、11军和12军,曾是2纵、3纵和6纵的前身。2纵是冀南军区的主力,3纵和6纵则是太行军区的主力部队。虽然6纵的战斗力在刚开始时不如3纵,但它是由地方部队改编而成,逐渐成长为重要的野战部队。
4兵团的13军、14军和15军则来自于4纵和9纵。13军和14军原本是四纵的两部分,15军则是由地方部队组建的,也是太行军区的后备力量。
5兵团的16军、17军和18军的来源较为复杂,它们的前身包括冀鲁豫军区的部队,尤其是1纵和11纵。冀鲁豫军区是抗战时期的重要军事区域,战后发展为晋冀鲁豫军区,其中1纵和7纵都在这里参战,尤其是杨勇参与了许多战役。
从这些背景来看,杨勇成为5兵团司令员并不是偶然的。冀鲁豫军区的历史和组织结构使得它的将领有很强的默契和战斗力,杨勇更是从抗战到解放战争的多次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他出任兵团司令员,能够保证指挥体系的稳定与高效。
此外,杨勇在军政事务上也有出色的能力,不仅仅是打仗,他还能有效处理兵团的外事工作,这对于兵团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当时的环境下,冀鲁豫部队的团结和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杨勇的任命显然是考虑到这些因素。
总的来说,杨勇作为5兵团司令员,既具备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又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他的任命是符合当时军事和政治需求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