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时,曾高度赞扬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认为这些战役足以与世界历史上的任何伟大战役相媲美。然而,毛泽东却微微摇头,淡然回应道:“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这一评价不仅令在场的人感到意外,也让后来的军事学者对“四渡赤水”充满了好奇。
多年后,毛泽东唯一的孙子毛新宇谈及爷爷的战绩时,满怀骄傲地说:“可以说,如果没有‘四渡赤水’,红军将士依旧不买毛泽东的账。” 那么,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它又是如何深刻影响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的呢?
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调集大量兵力,发起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行动。红军凭借灵活的战略和战术,成功粉碎了前四次围剿。但到了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一次,他汲取了前几次的失败经验,采取了更为严密的“堡垒主义”战略,调集了约100万兵力进行大规模围攻。由于王明放弃了毛泽东的“诱敌深入”战略,红军被迫在苏区外与国民党军进行正面交锋,结果经过一年的苦战,红军遭遇严重损失,中央苏区的大部分失守,红军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
长征初期,红军的处境十分艰难,蒋介石调动重兵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1934年11月,红军抵达广西北部湘江时,蒋介石急忙投入30万国民党军和10万桂军,企图将中央红军彻底消灭在湘江以东。从11月27日到12月1日,红军与敌军进行了五昼夜的激战,虽然强渡湘江并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但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原本的8.6万余人,仅剩3万多,许多优秀的干部和战士牺牲,部队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打击。湘江战役的失败让红军深刻认识到“左”倾错误的严重性,大家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担忧。
此时,红军不仅兵力锐减,士气低落,还面临粮食短缺、弹药匮乏等生死存亡的危机。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改变战略。在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历史性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了振奋士气,毛泽东决定在贵州土城伏击敌军郭勋祺的川军,通过歼灭川军四个团,打通北上渡长江的通道。
1月28日,红军在彭德怀、杨尚昆的指挥下,发起了对川军的进攻。然而,战斗远比预期激烈,川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红军多次进攻未能奏效,而且敌军增援不断,战斗一度陷入胶着状态。此时,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原定的北渡长江计划,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转移。
面对战斗的失利和敌军的强大压力,不少红军将士开始产生疑虑,认为毛泽东的机动灵活战略并没有带来希望,反而让队伍疲惫不堪。尤其是一些高级将领,如林彪,也曾表达过不满,认为这样的“兜圈子”战术根本无法带来胜利。但毛泽东坚定不移,依然坚持自己的战略,开始了令人称奇的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避实击虚,摆脱困境
1935年1月29日,红军成功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看似是无奈的撤退,实则是毛泽东精心布局的战略决策。红军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暂时摆脱了直接威胁,为后续的行动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同时,这一举动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使其不得不调整兵力,红军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渡赤水:回师黔北,重振信心
2月18日至21日,红军东渡赤水河,回师黔北,向敌人的薄弱环节发起进攻。国民党军原本认为红军会继续西进或北渡长江,因此在黔北地区的防守相对薄弱,红军的突然回师给敌人带来了沉重打击,红军占领了娄山关,随后又攻占了遵义。
三渡赤水:调动敌军,迷惑敌人
3月16日至17日,红军第三次西渡赤水河,向川南进军,吸引敌军大量兵力向川南集结。蒋介石因此中计,重新调动军力,企图包围红军。然而,红军的这一行动只是一次佯动,为的就是调动敌军并创造战机。
四渡赤水:声东击西,跳出重围
3月21日,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重新进入黔北,并以部分兵力佯攻贵阳,成功调动敌人,将滇军引向贵阳。红军主力则悄然南渡乌江,直接逼近贵阳,并在沿途伪装成国民党军,巧妙避开敌人重兵。
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让红军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极大鼓舞了士气,并为后续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红军顺利抵达金沙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战役的深远影响
四渡赤水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战略眼光,也巩固了他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通过这一战役,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进一步得到验证,红军的士气得到了极大的振奋,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 —— 前所未闻的故事》中曾写道:“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即便是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行动“忽进忽退,南北往返,其神出鬼没之态,使我军南北疲于奔命”。
今天,四渡赤水依然被认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不仅改写了红军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