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法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具体来说,法国上一任总理在上任不到四周后宣布辞职。辞职的原因涉及多方面,主要是为了推动改革,但也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两年,法国已经更换了五位总理。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这场政治危机的成因,以及它对欧洲大陆的影响。显然,法国并不是唯一面临问题的国家,这反映了欧洲一些传统政治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反应。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直言不讳,批评欧洲一些领导人完全无法解决问题。虽然这番话让一些欧洲领导人感到愤怒,但实际上,尽管他们知道万斯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他们也没能明确指出其中的问题。时至今日,8个月过去了,法国再次陷入如此严重的政治危机。美国方面的消息显示,万斯和特朗普团队的一些人对欧洲的困境似乎有些幸灾乐祸,因为他们的预言似乎正在一一应验。
那么,法国以及欧洲一些被美国称为“老欧洲”的国家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从法国开始分析。过去两年,法国更换了五位总理,主要原因是改革推进困难,缺乏共识,遭到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反对。而这些反对的矛头,大多指向了前总理勒科尔尼。
但说到根本原因,问题并不仅仅是法国面临的表面问题。我们不得不问,其他国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挑战?例如,美国在特朗普执政下,也面临了类似的困境。
在西方民主国家,政府推行的政策不可能得到全民的一致支持。然而,当政策遭遇多方面质疑时,往往意味着政府在某些地方出了问题。相比之下,虽然美国也存在不同的民意分歧,但在解决经济问题时,至少没有像法国那样引发全民愤怒,导致内阁崩溃。
从这个角度看,法国的危机更多的是一个现象,而非根本问题。那么,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一方面,法国的政权结构是一个重要原因。表面上,法国是总统制国家,但实际上它的制度更接近半总统制。总统与总理分工治理,总理负责一部分行政事务,总统则统筹大局。在没有极端分歧、政策推动不需要强硬手段时,这种分工是可行的。但当民意严重分化,政策推动需要铁腕时,这种半总统制就显得不够稳定。民众到底该听谁的呢?如果马克龙不能直接改变局面,那么总理就成了替罪羊。
另一方面,马克龙的权力实际上比美国总统要弱得多。尽管马克龙是法国的总统,但他的权力非常有限,且他几乎没有强大的政党支持。没有稳固的党派基础,马克龙很难推动改革,无法成为一个全民认可的总统。因此,由马克龙任命的总理,只对马克龙负责,而马克龙又无法真正对全体民众负责,这种权力结构存在明显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当前西方尤其是欧洲大陆的政治家们所秉持的价值观。他们的做法往往看似理性,但有时缺乏果断的行动,甚至缺乏像特朗普那样的“霸气”。在没有重大风波时,大家不需要“霸气”,需要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共识。但是,一旦局势演变成政治危机,传统的做法就可能无法有效应对。
这正是我一直强调的:欧洲主流政治家和美国的两党,尽管他们的政策可能正确,但执行力常常不足。与此相对,特朗普以及法国极右翼领导人勒庞、德国的“选择党”领导人,他们在处理问题时虽然价值观上可能有问题,但在决策方式上果断且有效。因此,如果说主流政治家是“正确但无能”的代表,那么像特朗普这样的领导人则是“危险但能干”的代表。
那么,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呢?有人可能会说,当然是选“正确且能干的人”,这似乎是常识。然而,现在的情况是,这两者似乎只能选其一。面对“正确的无能者”还是“危险的能干者”,两者都是不完美的选择,应该如何抉择呢?
通过法国这场无休止的政治危机,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