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那块地方几乎贴着咱家门口,结果现在却成了俄罗斯的“资源心脏”。很多人纳闷:这地方又冷又荒,古人真的没兴趣吗?其实真相远比“懒得要”复杂得多。
西伯利亚有多大? 它从乌拉尔山一直延伸到太平洋,面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国再加个半个印度。
三条大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水量都能挤进世界前十。再加上石油、天然气、黄金、钻石……说白了,谁能掌握西伯利亚,谁就能给世界加油。
可惜,我们没掌握它。 要明白这背后的逻辑,得先看清四个真相。
13世纪的蒙古西征,就像一场地缘上的龙卷风。 蒙古人从草原一路杀到东欧,让当地的斯拉夫人活生生被改造成了“草原模式”。两百年蒙古统治,让莫斯科公国的贵族们娶蒙古妻、学骑射、练组织,从此变得凶狠又有纪律。
西方历史学家一句话特别扎心:“剥开一个俄国人的皮,里面藏着蒙古人的血。”
这不是比喻,而是历史遗传。 俄国人从蒙古人那里学会了如何在冰原、草原上作战,如何快速扩张领土。这一点,中原王朝学不来也不需要学——我们忙着种田,他们忙着征服。
结果呢?等他们练成一身“游牧战斗力”,我们还在南边修柳条边。
1581年,一个叫叶尔马克的哥萨克头子,只带着840个人,就敢杀进西伯利亚汗国。对方二十万人口、城防坚固,结果不到一年就被攻陷。
哥萨克是啥人? 逃亡农奴、城市混混,反正都是社会边缘人。沙俄没镇压他们,反而给他们地、给他们枪,让他们去“开疆拓土”。 这群人一旦放出去,比狼还狠。
一百年时间,他们一路打到楚科奇半岛,甚至闯进黑龙江流域。
他们烧杀抢掠,但效率惊人。可以说,沙俄征服西伯利亚的“工程队”,全靠这些亡命之徒完成。
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王。 蒙古人靠弓箭和马力打遍欧亚大陆,可一旦火铳和火炮出现,游戏规则就彻底变了。
沙俄东扩的时候,部队人手一支火枪,遇上还在射箭的部落,那就是碾压。更阴的是,他们还卖枪给部落,让他们互相斗,自己坐收渔利。
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封禁东北,不许关内百姓越界。” 理由听起来挺高雅:保护山林草原,好让八旗子弟打猎。于是,一道“柳条边”就把东北变成了皇家禁区。
结果呢? 两百年过去,东北荒得能跑马不见人影,人口还不到五十万。而这两百年里,沙俄的人口和军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从外兴安岭一路压到黑龙江。 清廷以为留了后路,其实是给别人开了大门。
如果那时候东北有人口、有城镇、有防线,西伯利亚的故事,也许就改写了。
说到底,西伯利亚不是“不想要”,而是“没准备好要”。 从蒙古遗产到哥萨克冒险,从火器革命到政策昏招,每一步都在推着历史向北流失。 而那片土地,成了俄罗斯的命脉——占全国面积的70%,矿产储量撑起了他们的现代国家。
我常想,如果换到今天,我们会不会做得不一样? 如果当年清廷开放东北、鼓励移民、修铁路、设军镇,也许地图上的那片白色,就不会那么刺眼。
各位领导,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