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168字 | 阅读需12分钟
如果仅仅是读《三国演义》的朋友,在看到有关张赵马黄这样的猛将,又有卧龙凤雏两大顶尖智囊的蜀汉,怎么看赢面都挺大的,怎么会一直龟缩在成都盆地中,又在景耀六年(263年)曹魏的攻击中迅速败亡了呢?
“蜀汉为什么会输?”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是藏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就是在《三国志》里也不好找,只是在蜀汉与孙吴两国灭亡的时候,捎带提了一下。
先看地图,我们常见的“三分天下”的地图是这样式儿的——
·曹魏:占据司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以及荆州北部(如南阳郡等地)。魏国疆域北至辽东,西至凉州,南至长江北岸,东至大海,控制了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益州和荆州大部分地区,但后期因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失败而遭到削弱,最终仅控制益州。益州辖境相当于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及陕西、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
·孙吴:占据扬州、交州以及荆州南部(如南郡等地)。扬州是东吴的核心领地,交州位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荆州南部则与蜀汉、曹魏形成对峙。
单单从面积上看,似乎魏蜀吴三国相差不大,然而从人口数量来看,蜀汉、孙吴和曹魏则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
蜀汉人口有多少呢?约94万人,兵士10万。
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注引《蜀记》
这样的规模的集团兵力蜀汉只有一个,而曹魏可以有四五个
孙吴人口有多少呢?约230万人,兵士23万。
……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
曹魏人口有多少呢?约443万人(每10个百姓养活1个士兵则可推断兵力约为50万)
……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三国志》注引《晋书·地理志》
也就说曹魏人口数和兵力是另外两家加起来的一倍多,而且蜀汉和孙吴又不是铁板一块,相当于你用一个班,甚至一个小组去对抗人家一个年级的人。任何的名将,不管是关张赵马黄,只要他不是东方不败,在这样巨大的实力差距下只有战斗战役的胜利,在战略差距上则于事无补。
明面儿的差距已经巨大,而暗面儿的差距只会更大。因为曹魏所控制的人口稠密地区如豫州、兖州、徐州等,都是前东汉朝廷长期控制的区域,是汉文化核心区域,距离与蜀汉、孙吴的边境线都近,便于征兵。而蜀汉、孙吴所控制的区域则遍布崇山峻岭、深谷密林,这两国能够实际控制的人口数,要远少于纸面上的人数。
这样数量级的人口差距除非天灾人祸,否则很难用“休养生息”来弥补的。早在三国鼎立的约100年前,汉顺帝时期的永和五年(140年)搞了一次人口普查,人口最多的南阳郡,同时也是东汉人口最多的郡,总户数为528,511户,总人口数为2,439,618人,已经超过了当时幽州、并州这样一个州的人口。甚至也超过了一百多年后孙吴这一个“国”的人口数量。
东汉荆州地图,来自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越是实力处于劣势的蜀汉,越是要通过战争来掌握战略主动权,否则随着时间流逝丧失了“复兴汉室”的大义,只会让刘备带去益州的集团与益州本土的士族貌合神离。然而战争是最消耗钱粮的国家行为,蜀汉较弱的国力却承担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到后期可谓是穷兵黩武。益州本地的士族逐渐厌倦了无休止的战争,对他们来说无论是蜀汉还是曹魏,谁能为本地人带来更大的权益,就可以认其为主人。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小细节:在小说第65回,刘备军队兵临城下时,谯周劝刘璋“不可逆天道”出城投降,而到了第118回时,谯周再次劝降刘禅“愿陛下早为之图,可获爵土”以投降魏国。当然,真实的谯周是刘备入主益州后才被诸葛亮提拔的,他只有劝降刘禅这一段。然而这一虚构的“两次劝降”的小说情节,却也点出了益州本土士族“有奶便是娘”的心态。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王凤文饰演的谯周
而实际上若不是东汉末年的灾祸兵戈,原本曹魏对另外两国的实力优势还要更大,《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上说:
昔汉永和五年,南阳户五十馀万,汝南户四十馀万,方之于今,三帝鼎足,不逾二郡,加有食禄复除之民,凶年饥疾之难,见可供役,裁若一郡。以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矣。
也就是《东观汉记》的作者认为三国鼎立时期的总户数,还不如永和时期南阳、汝南两个郡的户数,如今还有许多吃皇粮、免除赋税徭役的官吏贵族,再加上灾荒年月、瘟疫疾病导致的人口死亡或逃亡,实际能承担赋税徭役的人口,仅仅相当于当年一个郡的规模。用这一个郡的人口,来供养三位皇帝的开支用度,百姓们可真是辛苦到极点了。
总之,汉末华夏大地因为动乱、灾祸、兵燹的影响人口数量和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三国演义》所不可能涉及到的领域。人口的此消彼长既是蜀汉、孙吴两国立国后尚能保持独立的主要原因,也是两国在“越休养差距越大”的影响导致迅速被曹魏/晋攻灭的主要原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