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博社刊登了一篇由美籍华裔中国问题专家裴敏欣撰写的评论文章,标题直指“中国最好听听布林肯必须说的话”。文章引用了美国国防报告和冷战历史,暗示中国面临一个选择:要么主动接受美国提出的军事护栏要求并让步,要么在南海或台海采取行动,陷入一场摧毁一切的对抗。这种观点在布林肯访问中国的前几天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在中美关系因气球事件趋冷的背景下。
然而,现实的发展并没有按照预期走向。2023年6月18日,布林肯抵达北京,在钓鱼台国宾馆与中国高层会晤,双方达成共识,维持高层交流。到2024年4月,布林肯再次访问中国时,经过多轮对话机制,中美关系已经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基础。
进入2025年,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显得更为复杂。在军事方面,美国仍然拥有接近九千亿美元的国防预算,背后是十一艘航母和全球布满的军事基地。中国的军事预算虽然相对较少,约为三千亿美元,但海军力量迅速崛起,055型驱逐舰和歼-20战斗机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在经济领域,美国28万亿美元的GDP依旧是全球最大,但在购买力平价方面,中国逐渐迎头赶上。中国占据全球出口份额的16%,支撑起了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已经引起了华盛顿的关注。2023年9月,特朗普政府决定暂停对中国商品加征24%的关税,只留下10%的基础关税,而英伟达的H20芯片也获得了出口许可。市场的反应很明显,美国智能手机进口量急剧增加,而笔记本电脑的进口量也大幅上升。
尽管鹰派的声音批评这一举措软弱,但其实这背后折射出美国在应对通货膨胀与保持技术优势之间的艰难抉择。与此同时,中国正在通过更广泛的国际平台积极寻找新的出路。2023年8月,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二十多个国家的领导人签署了《天津宣言》,此举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开始不再仅仅依赖西方的框架,而是积极规划自己的未来。
不仅如此,在国际治理层面,中国的声音愈加坚定。2023年10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世贸组织会议上,中国代表李詠箑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认为这对多边贸易体系造成了侵蚀。欧盟、巴西和尼日利亚等国家也纷纷表达了类似立场,强调美国的单边主义对脆弱经济体造成了伤害。
中国的软实力影响力也在悄然上升。皮尤研究中心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好感度有了显著回暖,尤其在拉美、西欧等地区。调查还显示,年轻人对于中国的态度逐渐变得更加积极,“一带一路”倡议对140个国家的合作正在促进全球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中国在中东的和平外交也逐渐塑造了新的形象。
在这个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中美之间的沟通从未完全中断。今年9月,王毅外长在北京接见美国国会议员代表团时明确表示,中美更像是伙伴,而非对手,关键是避免误判,这需要保持有效的对话机制。仅仅几天后,中美之间再次启动电话沟通,相互尊重与和平共处的理念再次被提出。
这些变化使得裴敏欣当初关于对抗的观点显得过于简单甚至有些讽刺。当美国鹰派仍在争论是否对TikTok让步,或是对芯片出口的松动感到愤怒时,全球航运行业却已悄然落实了新的国际海运条例,对参与制裁的行为进行了清晰划定。这种低调却有效的应对,展示了中国在危机管理与战略定力上的自信。
回顾2023年那篇引发广泛讨论的文章,其最大的问题在于过于简化了中美关系,认为两国之间非黑即白。而到了2025年,现实的复杂性远超预期,中美的关系更像是一种竞争与共生的状态。两国在航运领域展开激烈博弈的同时,也重新开启了军控对话。尽管在科技投资领域障碍重重,新能源合作仍在不断推进。
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报告也不得不承认,全面脱钩的想法只是空洞的言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正悄然变化,从世贸组织改革倡议到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的蓝图,再到全球安全倡议的广泛响应,这些都表明,中国不再仅仅是规则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塑造国际秩序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那种“要么让步要么毁灭”的冷战式逻辑已经不再适用,历史的车轮早已碾过了这种单一的选择,继续向前推进。当单边对抗的旧观念仍在部分人群中回响时,中美这盘复杂的棋局已经通过一次次的互动与合作,开创出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