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历史的宏大叙事里,有一位女性虽未身处权力舞台的最中央,却凭借非凡智慧与坚毅手腕,深刻影响了大明中前期的走向。她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妻子,从世子妃一路进阶为太皇太后的张氏。她的一生,串联起明朝数位帝王,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节点,堪称一部鲜活的大明宫廷史。
很多人都知道,永乐年间朱棣在选择继承人时,对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的态度摇摆不定。从个人喜好出发,朱棣更偏爱与自己性格相似的朱高煦,而对性格温和、身体残疾的朱高炽有所不满。尤其在靖难刚结束时,朱瞻基尚年幼,朱高炽也未因监国积累深厚根基,朱高煦在储君之位的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关键时刻,身为太子妃的张氏发挥了关键作用。她以谨守妇道、孝顺恭谨的形象,赢得了公公朱棣和婆婆徐皇后的欢心。《明史》记载,“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甚谨雅,得成祖与仁孝皇后欢”。徐皇后作为徐达之女,与朱棣感情深厚,在后宫颇具影响力。张氏成功讨得公婆喜爱,让朱棣在更换太子一事上有所顾虑,帮助朱高炽熬过了最艰难的四五年,稳固了太子之位。
在这一时期,张氏不仅在后宫事务中展现出出色的管理能力,还在朱棣常年征战、朱高炽监国期间,协助身体欠佳的丈夫处理诸多事务。朱棣多次北征,又忙于北京紫禁城的营建,长期不在南京,朱高炽监国重任在肩,张氏在旁辅佐,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逐渐从一个贤内助成长为能洞察朝堂局势的后宫主母。
朱高炽在位时间短暂,不足一年。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张氏已展现出对朝政的深入了解。《明史》记载,她“即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这里的“中外”指宫内宫外,张氏对后宫管理驾轻就熟,在朝堂事务上也因多年辅佐朱高炽监国而见解独到。
仁宗弥留之际,局势波谲云诡。汉王朱高煦对皇位虎视眈眈,群臣因涉及皇室内部纷争而不便插手。张氏冷静应对,一方面如《明实录》所写“宫中以上未还,密不发丧”,隐瞒仁宗死讯,等待身在南京的儿子朱瞻基赶回京城。
另一方面,“太后密令公留左襄王监国”,让杨士奇辅佐襄王朱瞻墡暂时监国。她有条不紊的安排,成功避免了朱高煦趁机发难,为朱瞻基顺利登基赢得了宝贵时间,确保了皇位的平稳过渡。若没有张氏在这关键时刻的果敢决策,大明王朝的走向或许将被改写。
宣宗朱瞻基在位初期,治国经验尚显不足,张氏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政治智慧,承担起“军国大义多炳听裁决”的重任,为宣宗提供有力支持。不过,随着宣宗能力的提升,张氏逐渐退居幕后,将主要精力放回后宫事务及祭祀等活动中。
命运对张氏颇为残酷,她先是痛失丈夫仁宗,又遭遇儿子宣宗英年早逝。宣宗去世时,朱祁镇年仅9岁,主少臣疑,朝堂上下流言纷纷,甚至传出兄终弟及的声音,认为曾监国的朱瞻墡是合适的皇位人选。又是张氏,在关键时刻召集众人,指着朱祁镇明确其新天子的身份,稳固了朱祁镇的皇位。
英宗继位后,按照惯例,幼主临朝需有人垂帘听政。面对巨大的权力诱惑,张氏拒绝了。她以“勿坏祖宗法”为由,坚守朱元璋定下的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从未在朝会上露面,仅与内阁就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在她的管理下,后宫井然有序,同时也对朝堂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王振在张氏在世时,气焰被极大压制,一旦放肆,便会受到张氏惩戒。直到正统七年张氏病故,7年后土木之变爆发,大明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张氏历经六朝,见证七位天子,虽在历史影响力上无法与吕雉、武则天等强势太后相比,但在孝顺公婆、辅佐丈夫、教育子孙方面堪称典范。她有能力涉政,却甘愿恪守祖训,不偏袒娘家,将贤后品质发挥到极致。明清天子若为儿子选妻,张氏无疑是理想的参照模板。
本文来源@玄九尘
历史文化涨知识历史冷知识奇妙知识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