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0日,寒风刺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接到中央军委的紧急命令,要求他们在1979年1月10日前集结于广西扶绥和崇左,准备投入即将到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短短12天内,43军迅速扩编,三大主力师全部升级为甲种编制,兵力达到40890人,随时待命。
这支部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曾在辽沈战役和衡宝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久经沙场,如今再次披上战袍。可是,战争从来不会手下留情。对于这支历史悠久的劲旅来说,这场持续28天的血战,究竟付出了怎样惨烈的代价?
从历史战功到应战任务
第43军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之后经历多次编制调整,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948年,6纵队在辽沈战役中担任主攻任务,在攻克锦州时表现突出,突破了国民党守军的防线,为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1950年,6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之后参与了华北的平津战役和南方的衡宝战役,屡次为国家赢得胜利。
进入1970年代,随着中越关系日益紧张,1978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43军被调往广西,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初战:猛烈炮击与近身肉搏
1979年2月17日凌晨,边境的寒气刺骨,夜色如墨,战斗拉开了序幕。解放军炮兵部队首先发起猛烈炮击,密集的炮弹如暴雨一般砸向越军阵地,炸毁了越军的阵地和工事。炮击持续了整整40分钟,硝烟弥漫,越军阵地几乎被摧毁殆尽。
然而,尽管越军在初步炮火袭击中遭受重创,仍有不少坚固的工事未被摧毁。当第43军的127师和128师迅速推进时,越军仍然在隐蔽工事中反击,激烈的火力让解放军推进困难。敌人的机枪和迫击炮让战场瞬间成为死亡地带。为了突破僵局,第43军的127师派出爆破队进行突击。
激战禄平:血肉之躯与地道战
在继续向禄平推进时,43军面对越军多年精心构筑的防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越军不仅在这里修建了坚固的暗堡、战壕,还在交通要道上埋设了大量地雷和陷阱。2月20日,127师、128师、129师准备发起总攻,但进攻之初便遭遇了极大困难。由于地形崎岖,坦克和重型火炮无法进入,步兵只能依靠肩扛炮和火焰喷射器逐一摧毁越军据点。
特别是在攻击一个山头时,127师发现越军修建了一条狭长的坑道,坑道口布满机枪,战士们一旦接近便会遭遇火力封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127师决定派出精锐突击队绕到敌军侧翼,进行突袭。突击队在夜色掩护下悄悄接近,经过一小时激烈战斗,最终成功占领坑道。然而,这次突击队损失惨重,12名突击队员中只有5人成功生还。
血战到底:地道战与反扑
经过一周的激烈战斗,第43军终于攻克了禄平,但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超乎想象。越军擅长利用地形,发动游击战和地道战,战士们不仅要面对正面的敌军,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偷袭和伏击。许多战斗发生在狭窄的坑道里,战士们身上的子弹用尽时,就用刺刀和铁锹与敌人拼死搏斗,甚至有战士被敌刺伤后依然紧紧抱住敌人与之同归于尽。
战斗持续到3月5日,43军开始有序撤退,但越军在撤退途中发动了猛烈反扑,企图截击我军。127师被命令坚守390高地,掩护主力部队顺利撤离。越军反复冲击,火炮几乎将整座高地摧毁,但43军战士凭借战壕顽强守卫阵地。最终,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43军成功完成掩护任务,全部撤回。
代价与胜利
战后统计,第43军在这场战斗中伤亡2559人,其中阵亡、失踪及负伤者众多。虽然伤亡惨重,但这支部队的英勇表现换来了巨大的胜利。解放军歼敌5269人,摧毁了多个越军防御阵地,成功完成了作战任务。
战斗结束后,43军受到广州军区的通令嘉奖,被授予“英勇善战奖旗”,其战士的英勇事迹载入了中国军史。这场28天的血战,虽然以4万人的代价赢得了胜利,但却也捍卫了祖国的边境安全,保卫了人民的和平生活。
尽管43军于1985年撤销番号,但它的精神和英勇气概始终未曾消失,而是继续传承于后继部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