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军的军衔体系中,存在着极大的混乱,尤其是一些军官自作主张晋升。很多军阀常常不给蒋介石事先报备,随便给手下的将领加上将军衔,而有时候蒋介石也会“随便”提升一些中将的军衔。例如,戴笠,军统局的三任正局长之一,名义上是“上将”,其实他只是中将,1945年3月才由上校升为陆军少将,挂着两颗将星,理直气壮地说这是“职务军衔”。这种现象说明了蒋军中将的含金量极低,很多地方军队的上将头衔也只是“摆设”。
有一次,1946年,陈赓与挂着少将军衔的王靖国、赵承绶谈判,这两位“上将”居然还自称上将。陈赓直接指责他们:“你们不过是我的手下败将!你们的地盘被我四面包围,随时可以拿下!”这段对话直接揭示了军衔的虚伪,也表明了陈赓对这些所谓的“上将”根本不屑一顾。
在国共谈判期间,我军将领也临时挂上了军衔。陈赓当时挂的是少将,因为他曾是八路军的一名旅长,在国民政府编制下也算是一位少将,但实际上他已经是一个纵队司令了。很多时候,军衔只是一个形式,而真正的战斗力才是衡量一个将领的标准。
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特级上将授任条例》和《上将任官施行条例》,通过这些规定,许多将领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比如,阎锡山、冯玉祥等人都获得了一级上将军衔,而许多二级上将也是通过这些条例授予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衔的授予变得越来越混乱。许多“上将”甚至是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名字。比如,杨爱源、石敬亭等人,他们的上将头衔可能连一般人都未曾听说过。
而我们比较熟悉的蒋军上将,如胡宗南、王陵基等人,实际上很多都是中将加上将衔,甚至有些人死后才追授二级上将,有些一直未被“转正”。比如,王靖国的“上将”头衔,只有在晋绥军中有点权威,蒋介石的嫡系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陈赓并不看重军衔,他当时心情非常复杂,因为他本来有机会一举拿下阎锡山的部队,尤其是被称为“汉奸”的续继川。当时,陈赓在临汾和王靖国谈判时,王靖国提到陈赓依然是“少将”,这让陈赓怒不可遏。他质问王靖国:“你算什么上将?不过是个失败者罢了!你们的地盘早已在我包围中,只需一声令下,就可以攻下!”
王靖国显然没想到会碰到如此愤怒的陈赓。陈赓之前不仅是黄埔一期的杰出学员,还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尤其在情报工作方面,几乎无人能及。陈赓的愤怒来自于多年的积压,因为他知道,老蒋曾经不止一次地忽视了八路军的努力,并且在抗战期间对八路军的待遇极其冷淡。陈赓的气愤也是为了打击王靖国的嚣张气焰,他觉得,只有让王靖国看到自己的无能,才能真正让他收敛。
而王靖国和赵承绶等人,最终都在战场上失败。赵承绶在和陈赓谈判时,甚至被陈赓拿出了一些证据,揭露了他和日军的勾结。这让赵承绶非常尴尬,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只能乖乖听从陈赓的安排。
战争最终结束时,王靖国和赵承绶无一例外地被俘。而这两位“上将”在战场上最终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赵承绶被俘后,虽然态度较为和善,但最终未能改变局面。1949年,王靖国死于战犯管理所,而赵承绶则进入了水利部。两人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谈判桌上,都没能逃脱陈赓的压制和最终的失败命运。
这种结局对于那些曾经自认为拥有上将头衔的将领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他们在战争和谈判中的表现,暴露了军衔背后的虚假和权力斗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