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在一天之内连发七条公告,内容从稀土开采技术到锂电池材料全面收紧出口管制,同时将十余家美国实体列入“不可靠清单”。
这场针对美国产业链的精准打击,让原本高调对华施压的特朗普政府瞬间陷入沉默,外媒用“震动”形容白宫的反应。
中方此次出手,不仅以美国惯用的“清单制裁”和“长臂管辖”逻辑回敬对手,更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
稀土管制:每一拳都打在要害上
中国商务部10月9日发布的公告覆盖了稀土全产业链。 第一条公告明确要求稀土原矿出口需审批;第二条直接将稀土加工技术纳入管制,连境外使用中国技术生产的稀土产品也必须经过中方许可。
这意味着美国试图通过第三国转卖或代加工的路被彻底堵死。 举例来说,如果一家越南企业使用中国技术加工稀土后再卖给美国,这批货物同样受中国管制。
公告中特别强调,审查范围包括“含中国稀土成分的芯片”,直指美国半导体行业的软肋。
紧随其后,中方追加四条公告,将中重稀土、超硬材料、锂电池负极材料等纳入管制。 这些材料是制造F-35战机雷达系统、导弹制导设备和电动汽车电芯的核心原料。
数据显示,一架F-35需要417公斤稀土材料,而美国军工体系中超80%的重稀土依赖中国。
与此同时,十余家参与对台军售或打压中国企业的美国公司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中方用美方最熟悉的规则给出了对等回应。
美国军工的噩梦:技术卡脖子比资源断供更致命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通过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盟友替代中国稀土,但新规让这些计划濒临破产。 问题关键不在于矿产本身,而在于加工技术。
例如,美国怀俄明州虽有稀土矿,但矿石必须运到中国提炼才能用于高科技产品。 中方此次对技术出口的管制,相当于给全球稀土链装了“中国锁”。
美国军工企业首当其冲。 雷神公司一名匿名高管透露,镝、铽等重稀土库存仅够维持三周生产,这些材料用于制造战机发动机耐高温磁体。
若供应中断,F-35生产线可能被迫停工。 更棘手的是,五角大楼试图启动战略储备,却发现储备量仅够应急使用数月,且缺乏加工能力。
市场数据显示,中国管制令发布后,欧洲镝价飙升至每公斤3000美元,同比上涨三倍。
外媒解读:中国把美国规则“还”了回去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中方新规模仿了美国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即只要产品使用中国技术或原料,无论产地何处均受管制。
该规则曾被美国用于封锁华为芯片,如今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彭博社则注意到,中方选在中美谈判前夜亮牌,意在展示“贸易博弈筹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商务部在公告中特意引用国际防扩散公约,强调管制符合联合国对军民两用物的管理惯例,回应了西方对“资源武器化”的指责。
特朗普的仓促应对:从强硬到“不予置评”
公告发布时,特朗普正在主持内阁会议讨论对华关税问题。 面对媒体追问,他一反常态地表示“不予置评”,仅透露已指派财政部长贝森特紧急处理。 这与一个月前他威胁“对中国稀土征收145%关税”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白宫内部文件显示,政府曾评估过稀土断供风险,但未料到中方反击速度如此之快。
背后的尴尬在于美国的自救计划难以落地。 特朗普曾推动海底采矿计划,但专家指出该技术需5-10年才能商业化;而美国唯一在建的稀土提炼厂因环保争议迟迟未投产。
与此同时,德国宝马、美国福特等车企已通过“绿色通道”获得中方临时出口许可,但军工企业均被排除在外。
市场与行业的连锁反应
中国管制令发布当天,A股稀土板块逆市大涨,北方稀土、金力永磁等企业股价涨幅超8%。 而美国军工股普跌,洛克希德·马丁股价下挫3%。
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承认,人形机器人量产计划因稀土供应波动受阻;福特汽车芝加哥工厂一度因磁体短缺停产。
全球供应链开始重构。 日本、韩国紧急启动稀土回收计划,欧盟加速推进非洲矿产合作,但这些方案远水难解近渴。 缅甸、越南等新兴稀土产地因缺乏提炼技术,出口量仅占全球2%,无法填补缺口。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强调,管制并非禁止出口,而是区分军用与民用需求。 数据显示,10月9日后,中方已向医疗、新能源等民用领域批出首批出口许可证。
背景:美国先出手,中国后发制人
中方行动并非孤立事件。 10月8日,美国以“协助伊朗武装”为由将15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并计划扩大对华芯片设备禁运。
G7国家同期讨论设定稀土价格底线,试图削弱中国定价权。 而中国早在2024年已通过《稀土管理条例》,此次管制是法治化进程的延伸。
历史数据显示,中国曾为稀土粗放开采付出环境代价:赣州矿区治理费用高达380亿元,而当年开采利润仅64亿元。 新规推动的绿色转型,使白云鄂博矿区空气质量达标率在2023年升至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