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千百年来都是历史上最为精彩的时代之一。在这片乱世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外,还有四位以“神童”著称的年轻人,虽然他们的才华不同,却也因各自的命运被后人褒贬不一。有人流芳百世,有人却被历史遗忘,甚至遭受非议。那么,这四位“神童”到底是谁呢?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孙权。虽然孙权晚年的昏庸形象常常让人难以将他与“神童”这一称号联系起来,但在年轻时,他的确是一个年少有为的英雄。早在十五岁时,孙权便开始跟随哥哥孙策,学习如何管理东吴的事务。孙策对弟弟非常重视,很多时候自己犹豫不决时,都要向孙权请教,孙权也总能给出明智的决策。孙策曾经多次感叹,自己的弟弟比自己更具谋略,有时自己甚至还比不上他。
曹操对孙权的评价也很高,称“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足以证明孙权的能力。虽然三国历史中的“三分天下”局面影响了人们对孙权的评价,但其实他并非与曹操、刘备同代人。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孙坚同岁,曹操比孙权大整整二十七岁,而刘备也比孙权年长二十一岁。像曹操、刘备这样的长辈,自然能将孙权当作儿子来看待,而能得到如此评价,足见孙权的非凡之处。
事实上,孙权并不来自显赫的世家,孙家当时算不上名门,甚至可以说背景平凡,孙坚的五个儿子中,活到三十岁以上的只有孙权。当哥哥孙策去世时,十八岁的孙权肩负起了东吴的大任。虽然有不少人试图在他年少时夺取权力,但幸亏有周瑜等人的辅佐,孙权才能稳坐江东之主的位置。孙权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如曹操和刘备,但他有识人之明,懂得用人,也懂得放权。周瑜的能力得到他充分信任,给周瑜大权,这样一来,孙权的光芒似乎显得有些微弱,但这并不代表他缺乏实力。
接下来是曹冲,曹操的幼子,曹冲的聪明才智从小就展现无疑。尽管他不是曹操的嫡长子,而是曹操妾室所生,但曹操对他的宠爱和器重丝毫不减。曹冲的聪明机警是历史上有名的,他年仅五六岁时,就能够解答成人都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在《三国演义》中有着“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还具备曹操所没有的仁义,这让曹丕也感叹,如果曹冲活着,自己根本没有机会继承父亲的帝位。
然而,曹冲在十三岁时不幸患病,曹操请来了天下名医治疗,却最终未能挽救曹冲的生命。曹操对于曹冲的死深感痛惜,尤其是他曾后悔杀害华佗,若华佗在世,也许曹冲的死就能避免。曹冲的早逝,无疑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痛楚。
接下来要提的是刘协,东汉末年最后一任皇帝,历史上常常将其视为懦弱的象征。刘协其实并不愚笨,要不是他聪慧且得宠于父亲汉灵帝,恐怕也不会在众多权力斗争中保持自己的生命,并且活到了最后。刘协的父亲汉灵帝原本打算将帝位传给他,因为刘协从小懂事、机敏,深得父亲喜爱。但在皇位争夺中,刘辩最终成为了皇帝,刘协只能在背后等待机会。
随着董卓的崛起,刘协成为了汉献帝,虽然表面上他是皇帝,但实际上完全受制于权臣。当时的刘协年纪尚轻,缺乏政治经验,只能随波逐流。即使是曹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朝廷的走向。曹操助刘协保住了大汉政权,并在建安元年成为了实质上的执政者。刘协与曹操的关系颇为复杂,虽然刘协内心可能有反抗之意,但却始终未能有足够的力量改变局面,最终,他在曹丕继位后,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最后一位是刘禅,蜀汉的最后一位帝王,被后人称作“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政治生涯长期饱受争议,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无能的皇帝,导致蜀汉灭亡。但事实上,刘禅的童年也非常坎坷。刘禅出生时,蜀汉还没有稳定的根基,他也未能享受平凡百姓的生活,而是处于战乱中,时常面临生死威胁。若没有赵云的保护,他或许早已丧命。
刘禅的父亲刘备在临终时曾咨询过诸葛亮,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很高,认为他聪明且具仁德,与刘备十分相似。尽管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汉并未走向辉煌,但刘禅始终坚持刘备的教诲,重用诸葛亮的贤能人才,支撑了蜀汉多年。虽然“乐不思蜀”成为了刘禅的名句,但他一生所承受的压力远超常人。
这些年轻的“神童”在历史上各有不同的命运,有些未能实现理想,有些则在乱世中尽力维持着他们的责任和家族的荣耀。他们的故事,至今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