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将中,最让人感到复杂的不是于禁,而是张郃。虽然于禁以“责人严待己宽”的方式行事,给人一种“猪身上的乌鸦”的印象,他曾一度被曹操高看,担任重要职务。然而,曹操最后还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深刻反思:“我认识禁三十年,怎么在危急时刻,反而不如庞德?”
与于禁不同,张郃的表现更是令人捉摸不透。他与于禁一起被列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但他在曹操生前几乎每战必败。然而,到了三国中期,当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这些人先后去世,张郃却脱颖而出,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顶尖名将。就连诸葛亮出征祁山时,面对张郃时也碰了壁。
历史记载中,街亭之战的胜利者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郃;诸葛亮也没有用空城计。张郃的死因在不同史料中有不同的版本,这让我们只能通过《三国演义》来推测他的故事。尤其是张郃与赵云、马超、张飞三位猛将的交手,背后蕴藏着很多复杂的原因。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五子良将的排名并不以于禁为首。张辽被列为首位,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紧随其后。即使从正史或《三国演义》的角度看,于禁的表现也无法让他成为五子良将之首;甚至按职级来看,张郃的地位要高于他。
于禁在战争中为了“整肃军纪”残酷无情,甚至为了树立严明的形象,杀害了曾投降的老朋友昌豨。而他最终被关羽俘虏,原本可能被评为“肃”,却因暴虐和冷酷而被谥号为“厉”。张郃的谥号则是“壮”,意味着他的威德刚强,且曾屡次立下战功。
事实上,张郃在夏侯渊之死中的责任不可忽视。《三国志》记载,刘备曾在阳平关进行围攻,夏侯渊派张郃防守东围,但张郃没能扭转战局,导致夏侯渊最终阵亡。
但如果仅仅从《三国演义》来看,张郃的表现更为复杂。与马超、赵云的单挑中,张郃虽然屡战屡败,却也从不轻易言败,尤其是在与张飞的对决中,显示了不同的战斗态度。在潼关之战中,张郃与于禁一同败给了马超。两人拼尽全力,却在战场上败下阵来,曹操险些因此丧命。
赵云曾在穰山之战中击败了高览,接着与张郃展开了激烈的对决,最终张郃被赵云的勇猛击败。张郃在马超和赵云面前,明显显得不够强硬,但在面对张飞时,他却显得格外勇猛。张郃甚至在与张飞的第一次单挑时,信心满满地宣称:“我视张飞如小儿,必定捉拿!”可见他在面对张飞时,更加全力以赴。
与张飞的两次单挑中,张郃尽管表现出了不屈的战斗精神,但在第二次对决时,因为意外的情况,张郃最终被张飞打败,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斗让人看到的是,张郃虽然武勇,但缺乏足够的智谋和对局势的判断。
其实,张郃的战力并非完全不济。面对马超和赵云时,他并不拼命,而是选择了退缩;而面对张飞,他几乎拼尽全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战斗的决策不仅仅依靠武力,还与战斗的背景和个人处境密切相关。
张郃的战斗力波动,可以归结为他深知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展现自己,而在不利局势下适时撤退。与马超、赵云的对决中,他可能并未尽全力,而与张飞的较量中,却是拼死一搏。因此,单从几场对决来看,无法简单判断张郃的真实战力,尤其是与张飞的对战,可能存在更多的策略和心理博弈。
张郃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知道何时该拼命,何时该保命。这种识变的能力让他在三国的乱世中屡屡脱险,而他的战绩,也在历史和演义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