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一直声称自己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但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的多次阴谋,他似乎并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反而表现得异常宽容。三次重大事件让人怀疑,李渊是否默许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对李世民的威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希望看到这场兄弟间的争斗有一个“了结”。
第一次,李建成和李元吉带着李世民一起去打猎,李元吉送了一匹烈马给李世民,企图制造“马惊”事件,借此陷害李世民致死。然而,李世民的马术高超,他成功驯服了烈马,脱离了险境。李世民得意地对宇文士及说:“人的生死自有天命,谁想借此害我,是自取灭亡。”听到这话,李建成便跑去李渊那里夸大其词地说,李世民自信天命,似乎在讽刺父亲。李渊愤怒异常,立刻将李世民召来狠狠训斥:“你有天命?天命岂是你能为之?”李世民感到愤怒,提出质疑,李渊却不予理睬,反而包庇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似乎希望这一切能够平息。
第二次,李建成设下毒计,在一次宴席上让李世民中毒,李世民当场吐血,几乎命丧当场。面对这一事件,李渊并没有进行严肃调查,反而只是轻描淡写地责怪李建成:“你明知道李世民不擅饮酒,怎么还能让他如此痛饮?”这种轻描淡写的责怪,暴露了李渊对李世民生命的漠视。
第三次,李元吉直接要求李渊下令杀掉李世民。然而,李渊始终没有答应,尽管李元吉以李世民涉嫌谋反为由,提出各种理由。李渊沉默了很久,只是摇头,并没有同意杀害李世民。
从这三次事件来看,李渊似乎越来越难以平衡父亲和皇帝的双重身份。作为皇帝,他必须支持李建成,因为李建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无法允许李世民篡位。而作为父亲,李渊显然希望保护所有儿子的生命和未来,却始终未能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尤其是在兄弟争斗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李渊既想维持皇位的稳定,又不想亲手毁掉自己的儿子。
史书上有记载,李渊曾打算立李世民为太子,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记载并不可信。事实上,李世民虽然在战场上有卓越表现,但真正决定大唐兴起的,是李渊本人的深谋远虑与政治眼光。李世民之所以获得了声誉,部分是因为他有意识地塑造了一个“天下由我打下”的假象。如果李世民真有那么强的能力,他为何不直接篡位,而是要费心费力地拉父亲李渊下水呢?
李渊在处理这件事时,曾考虑过许多方案,包括“分陕而治”——通过地域上的分治来安抚三子,但这种方式显然并不理想,更多的是李渊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兄弟间的彻底决裂。然而,这种“慈父心态”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李渊一方面想要保证大唐的稳定,另一方面又不忍心看到儿子间的惨烈冲突。
如果李渊能稍微硬一点,或许事情不会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比如他可以宣布罢免李世民的所有职务,将他监禁起来,禁止其继续干预朝政。然而,李渊未能这么做,结果给了李世民更多机会,最终他被“玄武门之变”震惊。
事实上,李渊和李建成都显得过于自信和优柔寡断,没有意识到李世民的底线,也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来解决兄弟间的矛盾。最终,李渊和李建成都没有预料到,李世民会通过一次权力斗争,彻底改变大唐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