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疆域广阔,领土覆盖了1200多万平方公里,而当时的正规军队人数只有50多万。这让人不禁好奇,唐朝是如何保卫如此庞大的领土的?除了精锐的部队,这背后是否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自南北朝时期起,北方政权便实施了“府兵制度”,即从农家子弟中选拔壮年劳力,让他们免除税赋,农闲时节进行军事训练。这样的做法,使得这些士兵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具有非常强的战斗力。唐朝建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这些久经训练的士兵成为了唐朝的主力军队。虽然唐朝的军队人数不多,但凭借着这些精锐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唐朝依然能抵御外来的威胁。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李世民曾亲自指挥一支仅有几万人的部队,成功击败了200万大军的薛举割据政权,证明了唐朝精锐军队的实力。这些士兵的忠诚也不容小觑,有一次李世民为了测试他们的忠诚,故意表现出不满,然而这些士兵丝毫没有受到诱惑,始终保持冷静,展现了他们对国家的深厚忠诚。
唐朝的疆域辽阔,从北至北庭都护府,从南至宁远军,东西横跨多个重镇,虽然正规军数量有限,但唐朝并不是孤军作战。朝廷依靠四方的藩属国提供支援,这些仆从军虽然作战经验较少,但他们仍然是有力的辅助力量。例如,开元二十六年,西北两道征调了五万余名仆从军,人数甚至超过了唐军本身。仆从军在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能配合唐军进行突击,还能牵制敌军,使得唐军可以获得突破。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唐军在怛罗斯之战时与仆从军一同出战,对阵阿拔斯重兵,仆从军的威胁成功扰乱了敌人的阵形。不过,遗憾的是,由于仆从军的临阵脱逃,最终唐军未能取得胜利。虽然仆从军实力较弱,但他们在某些战斗中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唐朝的防务布局并不松懈,虽然正规军数量有限,但朝廷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军镇。这些军镇大小不一,分别驻扎在不同的地方,每个军镇都有武勇的老将来指挥,守卫边疆和重镇。这些军镇中,除了老兵,还有一些农民和流民,这些士兵虽然素质不高,但也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在安史之乱期间,洛阳等地的军镇官兵奋力抵抗叛军,尽管最终被攻破,但他们的英勇顽强为唐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类似的情况在黄巢起义时也发生过,江淮一带的军镇遭到农民军的蹂躏,但这些军镇仍然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
唐朝虽然在疆域辽阔、外患频繁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维持较强的军事防御,但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朝廷通常会采取慎重的外交策略。例如,唐朝在开元盛世时期与西域各国达成协议,以避免在西南开战,为应对突厥的威胁做好准备。只有在突厥威胁不再时,朝廷才会集中力量应对其他敌人。
不过,唐朝的防务策略并未能阻止内部的动乱。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两个内部巨变,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力量,并最终导致了王朝的灭亡。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统帅无能,错失了最佳反击时机,导致了朝廷的大范围崩溃。黄巢起义则是由一名贫民起义军领袖引发的,虽然唐军曾一度成功反击,但由于内部腐败和战斗力下降,最终无法抵挡农民军的进攻,导致长安被占领,朝廷不得不自我崩溃。
这两场内乱不仅重创了唐军的战斗力,还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覆灭。尽管唐朝在防务上采取了许多谨慎的措施,但当内忧外患相交织时,强大的国家也难以避免崩溃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