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去世后大约三十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成功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尽管这段时间对于历史而言只是短短的一瞬,但为何曹魏的宗亲、众多大臣及其后代在司马懿掌权时没有人站出来制止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单纯因为他们无力,而是因为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了支持司马懿。即便司马懿是个乱臣贼子,很多人的选择仍是站在他那边。这其中涉及到的第一股力量,便是曹魏朝堂上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曹家的宗亲,尤其是“诸夏侯曹”这一派。
众所周知,曹操并非原本姓曹,他是宦官养子,才改姓曹。曹家与夏侯家有着深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曹操的崛起离不开夏侯家,尤其是夏侯惇和夏侯渊的支持。从曹操起事开始,夏侯家一直是他忠实的盟友,同时曹家内部的如曹仁、曹洪等人也一直为曹操效力,这些人无论在战场上还是朝堂上,都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不仅拥有兵权,而且也始终是曹操政权的坚定支持者。
然而,这些与曹操有深厚关系的人,都已经逝世或者年事已高,而他们的子嗣却普遍无能。即便有的子嗣继承了父亲的名号,然而能力远不及父辈,尤其是夏侯惇的次子,便成了一个典型的无能之人,甚至在魏延使用子午谷奇谋时还被嘲笑为毫无作为的守将。令人遗憾的是,夏侯惇次子娶了曹操的女儿,这不仅没有给曹操的家族带来荣耀,反而成为了曹操在地下或许会后悔的决定。
在夏侯家,唯有夏侯玄稍有些能力,尽管不算特别优秀,但相比之下也是可圈可点的将领。然而,他生不逢时,在与曹爽共同出征时遭遇大败,导致军心涣散,最终未能阻止司马懿的崛起。而且,他的部下多为司马懿的心腹,像郭淮等人根本不会听从他的指挥。
再来看曹家,曹休和曹真当年是曹魏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司马懿在他们在世时,敢怒不敢言。然而,曹休和曹真的子嗣们同样没能继承父辈的才华,他们的儿子们更是平庸无能。曹休的儿子曹肇原本是曹叡的托孤大臣之一,却因为陈群等人的排挤而失去了政治中心的机会。曹真的儿子曹爽,尽管曹叡对他寄予厚望,但他无论在能力还是政治手腕上,显然都无法与司马懿相提并论。
即便如此,有人可能会问,曹家就没有一个能够反抗司马懿的人吗?其实,曹操的一代是相对强势的,尤其是他的几个儿子,比如曹植和曹彰,才华出众。然而,曹丕的多疑性格,使得这些才能出众的兄弟们难以在朝政中占有一席之地。曹丕在生前就制定了“藩王不得干政”的规矩,明确限制了曹操的其他子孙干预朝政的机会,也断绝了他们反抗司马懿的可能。
在曹操和曹丕的治下,曹魏实施了“九品官人法”,这一政策使得世家大族能够通过世代传承在政坛占据重要位置,而寒门子弟即便有才能,也很难有所作为。虽然曹操重用许诸、张辽、徐晃等寒门将领,但当时的政策已逐渐向世家大族倾斜。许诸尽管为曹魏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后代并未得到什么实质性重用。即便有如乐进之子这样的例外,也是因为他站在了司马懿一方。
与此相对,司马懿通过与世家大族的关系,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尽管他背后是曹魏皇室的支持,但在利益面前,世家大族最终选择了站在司马懿一边。这也是为何即使司马懿被称为“乱臣贼子”,仍然得到了不少朝中势力的支持,甚至背叛了曹魏的宗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曹魏的衰败,正是在于它未能有效制衡宗亲的权力,反而在权力斗争中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最终,司马懿在世家支持下轻松夺取了政权,而曹魏的宗亲家族则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权力和影响力。历史的轮回,最终让司马家取而代之,虽然司马家得到了曹魏的江山,但却也被世家大族的利益所束缚,这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