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20日,赖清德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他在就职演讲中多次使用挑衅性措辞,甚至提到了“两个中国”的说法,激起了不少人的愤怒与忧虑。有人因此直言不讳地问:既然大陆有实力,为什么不干脆动手把台湾“收回”?
但现实远比一句口号复杂。把台湾“解放”并非家长管教不听话孩子那样简单,它面临至少三方面的重大难题。
第一,外部干预的风险极高。台湾虽然属于中国的一部分,但欧美以及周边的日本、韩国等国并不希望看到两岸现状被单方面改变。万一武力冲突爆发,相关国家可能通过资金、武器或直接介入来影响事态发展,使一场局部冲突迅速升级为多国博弈。历史上,类似的国际反应并不少见,这使得任何军事选项都充满不确定性。
第二,战争后果对国内经济和民生的打击巨大。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即便在高科技领域面临制裁风险,全面冲突带来的制裁和供应链中断也会对能源、粮食、关键零部件进口以及整体民生造成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必须权衡战争的直接收益与长期代价。
第三,军事行动本身难以保证快速且干净利落的胜利。过去的历史经验显示,准备不足或局势变化都可能导致失败和长期消耗;即便军事力量强大,岛内的抵抗、城市巷战、基础设施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都会把胜利变得代价沉重。即便最后取得控制,岛上人民与经济遭受的破坏也会极为严重,这既不是领导人希望看到的,也不是普通民众所愿承受的。
从战略上看,过去与他国交战时采取的“速战速决”原则,既能震慑对手,也能把损失控制到最低。但台湾问题并非单纯军事问题,它牵扯到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和民心向背。即便动武,必须考虑如何避免长期陷入战争泥潭,这对国家最为有利。
另一方面,和平解决仍是优先选项。许多人期待通过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努力,让更多台湾民众认同祖国归属感;当外部力量影响力减弱、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时,两岸关系的改善才更有可能。但这种“等候”的过程可能很漫长,而在此期间,若台方继续推动“独立”论调并加深与外部势力的联系,大陆方面也可能在被迫情形下把“最后手段”列入选项。
总之,是否动用武力、何时动用、如何动用,是一道极为复杂的战略题。对任何一方来说,最好的结果仍是通过和平方式,让两岸人民免受战争之苦。和平回归,是对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对整个地区最温和也最现实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