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回顾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再到1937年全面侵华,整整半个多世纪,日本的侵略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无数的家庭因此破碎,成千上万的无辜民众失去了亲人——无论是孩子失去了父母,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或是老人失去了儿子。抗日战争胜利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烈士的血与泪,是中国人民为捍卫尊严付出的巨大牺牲。
抗战胜利后,面对曾经对中国进行过暴行的日本侵略者,民众自然希望能够严惩这些战犯,报仇雪恨,甚至希望将这些日军战犯千刀万剐,以安慰那些在战斗中死去的英灵。但遗憾的是,国民政府并没有按民众期望那样严厉惩罚这些日军战犯。1945年9月4日,蒋介石在重庆通过电台发布了《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书》,其中提出了“以德报怨”的理念,强调要“爱敌人”,“不念旧恶”,并且警告民众不要报复普通日本人民,主张仅与日本军阀为敌,而不是与整个日本人民为敌。
蒋介石提出的这些观点,显得与当时的现实相脱节。二战期间,日本不仅仅是由少数军阀支配,几乎整个国家都在为实现侵略梦想而投入战争。更重要的是,当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深入人心,几乎每一个日本家庭都曾参与过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如何能够区分军人和普通民众呢?蒋介石在日本接受过教育,他应该非常清楚日本国民的民族性格,难道他真未意识到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吗?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蒋介石竟然要求中国人民忘记所有的仇恨。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屠杀和侵略。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很多村庄在日本的铁蹄下化为废墟,千万百姓死于非命。单是全面抗战的八年间,中国就有超过3500万人死于战争。如此深重的血海仇恨,怎么能轻易忘却?
不仅中国,二战期间,日本的暴行还波及了东南亚及西方国家。以1941年的新加坡战役为例,英军、澳大利亚军和美军组成的联军共8万多人向不足4万的日军投降。投降后的联军士兵遭到日军非人道的对待,很多人被用作活靶子训练射击。特别是澳大利亚军,损失惨重,很多士兵被残忍虐待致死。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要求严惩日军战犯,并提出要处决日本天皇。
1942年,巴丹血战中,美菲联军在菲律宾巴丹半岛与日军激战四个月,最终78,000名联军士兵投降。在这段120公里的押解途中,约15,000名美军战俘在日军的残忍虐待下死去。而在后来的冲绳战役和空袭东京时,美军展开了报复行动,特别是1945年空袭东京时,美国空军用大量凝固汽油弹摧毁了东京的大片区域,伤亡惨重,情况堪比后来的广岛和长崎。
日本投降后,投降的日军战俘在美英军的惩罚下过得非常困苦,尤其是从东南亚回到日本的战俘,几乎一无所有,连衣物都变得破烂不堪,社会上还普遍存在歧视。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日军战俘却受到了极为优待。许多日本战俘在中国投降后,得到了人性化的管理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例如,在广州等待遣返的日军战俘,他们的营地纪律由原日军指挥官维持,生活上也得到了诸多照顾,每人每天发给大米和副食品,还可以外出购买生活用品,甚至允许保留私人物品和军装。相比之下,当时中国虽然是胜利国,但百废待兴,民众贫困,政府在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这些敌军提供了如此优待。
在战争期间,大批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日本侨民带回了战争期间掠夺的文物和珍宝,这些侨民回到日本后过得非常好。与此相比,中国的人民却依然困苦挣扎。
至于日本的靖国神社,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但鲜有人知道另一个名字——中正神社。这个神社是日本唯一为外国人修建的神社,而这个外国人,正是蒋介石。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发表了《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提出反对分区占领日本、放弃战争赔偿、反对废除天皇,并要求将200多万战俘送回日本。正是蒋介石在战后的宽容与大度,使得日本政府对他心生感激,甚至在日本境内为他建立了神社。
二战结束后,日本最担心的,就是中国对其战俘的报复。然而,令人震惊的是,中国不仅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报复,反而对战俘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尤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做法显得尤为仁慈。日本战犯和民众都为中国的宽宏大量而感到震惊与感激,甚至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都感叹:“从中国回来的日本兵,带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