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在谈及汉文帝时期的重臣时,曾说过:“文帝时,可当大臣者,惟贾太傅一人。”这句话中的“贾太傅”指的正是贾谊。贾谊,西汉初期的名臣,在国家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汉文帝刘恒继承了刘邦和吕后的基业,经过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进入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时期。李东阳作为明朝的内阁首辅,他评价贾谊时,认为在这个时代,能担当起国家重任的,只有贾谊一人。这份赞誉不仅是对贾谊个人才华的肯定,也反映了当时汉朝政治环境中,他的重要地位。
贾谊出生于公元前200年,河南郡洛阳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小聪明,十七岁时便因才学出众、文章出色,名声远扬。当地的郡守吴公非常赏识他,将他招至麾下,并一同治理河南郡,取得了显著的政绩。吴公因而被晋升为廷尉,并推荐贾谊给了当时的代王刘恒。
刘恒即位成为汉文帝时,政治局势正处于动荡之中,西汉刚刚经历了诸吕之乱,急需年轻有为的人才。文帝听闻贾谊的才名,立即召他入宫担任博士,负责为皇帝提供政策建议。那时贾谊才二十一岁,但凭借出色的才华,迅速获得了文帝和其他朝臣的赞赏。不到一年,贾谊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成为四品的谏官。
公元前178年,贾谊上疏《论积贮疏》,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虽然表面安定,但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他在其中提到,“背本趋末”(即丧失农业基础,转向商业)以及“淫侈之风日益盛行”等问题,警告社会风气日益堕落,农民困苦,暴乱隐现,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挑战也越来越严重。贾谊提出要加强农业、储备粮食,并重视儒家礼仪治国,以维护政治稳定。这一政策显然触动了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尤其是地方的诸侯王和富商大贾,导致了贾谊在朝中的形势变得更加险恶。
更为复杂的是,文帝在朝中深受一些功臣的影响,像周勃和灌婴等开国元勋,因其深厚的权力根基,一直对贾谊存有敌意。他们担心贾谊的才华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因此不断在文帝面前诋毁他。而另一位文帝的宠臣邓通,则因贾谊的直言不讳而心生嫉妒,经常在文帝耳边挑拨离间。最终,文帝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将贾谊调任至长沙王的太傅,这是贾谊仕途上的一次重大打击。
长沙,位于南方,距离京城长安几千里之遥,经济较为落后,贾谊前往后,心情郁结,他在湘江沿岸写下《吊屈原赋》,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国家大事,继续上书文帝,针对铜钱铸造问题提出警告,并最终促使文帝下令禁止非法铸钱。
在长沙的三年时间里,贾谊始终关心国家政治。随着文帝对政务日益得心应手,他开始逐渐削弱开国功臣集团的影响,周勃被免职并遭到贬谪,灌婴也因健康原因去世。新一代的官员开始得到提拔,其中就包括贾谊的老师张苍。张苍成为丞相后,力挺贾谊,使他得以重返长安。
前173年,贾谊返回长安,文帝特地接见了他,二人并没有讨论政务,而是畅谈鬼神。文帝对贾谊的才华依旧十分赞赏,但没有立即为他安排新的职务,而是让他去辅佐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很多人认为这意味着贾谊被冷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文帝对贾谊的信任,他希望贾谊能在年轻的梁怀王身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贾谊在梁怀王身边的这段时间,继续关心国家的内外问题。他曾在《治安策》中,提出针对当时政治腐败和匈奴威胁的深刻见解。对于匈奴的侵扰,贾谊反对继续采取和亲政策,认为汉朝不应向匈奴低头。
然而,命运并未善待贾谊。前169年,梁怀王刘揖死于马跌事故,贾谊建议文帝改立继承人,最终刘武继位为梁王。这一举措证明了贾谊深远的政治眼光,但他因未能保住刘揖而深感自责,终因积郁成疾,于公元前168年去世,年仅三十二岁。
贾谊的一生虽短,却充满了波澜。他的政治理念和直言不讳的个性,至今仍在历史中留有深刻印记,尤其是他提出的“割地定制”和反对和亲的主张,最终被后来的汉武帝采纳。贾谊无疑是西汉早期的杰出人物,他的才华和政治抱负,永远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