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起初,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一度将战线推至南方,但随着美军在仁川的成功登陆,局势发生了逆转,朝鲜人民军被迫撤退。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一度逼近中国边境。在这种紧张局势下,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朝鲜。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中大获全胜,打击了美军的锐气。
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志愿军多次获得胜利,而美军内部的厌战情绪逐渐加重。美国政府于是决定寻求通过谈判来结束战争。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作出指示:如果敌人趁机发动进攻,或对我后方进行轰炸,我军必须坚决反击,并把敌人击败。
在这一背景下,毛主席开始考虑谁适合作为中国代表团的负责人。最终,他决定由李克农将军担任这一重要任务。李克农将军长期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且办事沉稳,适合担任谈判的主导者。毛主席与周总理商议此事时,周总理也表示赞同,但提到李克农将军的身体状况不佳,建议让乔冠华同志担任顾问,毕竟乔冠华才思敏捷,曾在重庆、香港的特殊环境下历练过。
李克农和乔冠华接到任务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两人,详细阐述了停战谈判的战略和应对方针。随后,李克农带队前往朝鲜开城,开始为正式谈判做准备。在抵达的第一天,李克农见到了金日成,金日成用流利的中文热情接待了他,并表示已收到毛主席的电报,对李克农的到来表示高度重视。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李克农不仅要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还需处理大量的内部事务。由于健康原因,他常常需要在服药的情况下主持会议。
由于李克农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党中央决定派伍修权接替他。伍修权到达朝鲜后,看到李克农的身体状况,直接建议他回国养病,但李克农坚持继续工作,他表示自己对谈判的全局非常了解,换人可能会影响进程。最终,党中央批准李克农继续主持谈判工作,并派伍修权留在朝鲜观察李克农的健康状况。
尽管外部形势严峻,但内外部的阻力未能打垮中国代表团。美国方面多次制造事件,试图影响谈判进程,但中国代表团坚定立场、据理力争,最终成功推动了停战进程。
朝鲜停战谈判从1951年7月10日开始,直到1953年7月27日,历时两年零十几天,谈判过程中一共召开了58次正式会议,以及733次小型会议。谈判过程中,时常因为美方的挑衅和不合理要求而中断,但李克农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着,最终达成了停战协议。
谈判期间,李克农还需要处理中朝两国代表团间的矛盾。例如,乔冠华和朝鲜代表南日将军曾发生争执,李克农将军及时介入,解决了问题。整个谈判过程中,乔冠华作为李克农的顾问,贡献巨大,但他在谈判后发泄情绪,说自己辛苦工作却得不到足够的认可,特别是毛主席签署的报告中,只有毛主席一个人的签名。周总理得知后,严厉批评了乔冠华,要求他向李克农将军道歉。乔冠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去向李克农道歉。李克农将军宽容大度,接受了道歉,并提醒乔冠华,若不改正傲气,未来可能会吃大亏。
经过多年艰苦谈判,停战协议最终于1953年签署。李克农将军的功勋也得到了历史的认可。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克农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直到1962年9月9日因病去世,享年63岁。
李克农将军的坚定、睿智与宽容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