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属国,有朝鲜、越南、安南,跟中原王朝的关系拉得老长,朝贡来朝贡去。
但其实,有个小地方叫罕萨,藏在帕米尔高原的旮旯里,它的故事有点特别,被很多人叫作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
因为一直到1947年,罕萨还在给中国送贡品,那时候清朝早没了,民国都快结束了,可它还坚持着这份老规矩。而且到现在,这个地方的人还公开说无条件支持中国。
罕萨本来是个小公国,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
地形挺复杂,高山深谷,喀喇昆仑山脉横在那,交通不便,但战略位置关键,连接中亚、南亚和新疆。早在15世纪,它就形成了独立的统治体系,由米尔家族的国王管着。
居民主要是布尔舒斯基人,说一种独特的语言,信伊斯兰教的什叶派支系,跟周边突厥语系的民族有点区别。
生活方式以农业和畜牧为主,种杏树、养羊,过得简单但自给自足。
历史上,它跟周边大国打交道,主要靠朝贡来换取保护和贸易机会。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古代亚洲,很多小国都这么干,求个太平。
1761年,清朝乾隆皇帝在位,疆域扩展到中亚。罕萨的国王基斯罗·汗派使团去喀什噶尔,送上金粉啥的贡品,求清朝的承认和支持。
清朝回礼了马匹、丝绸、茶叶,还在叶尔羌给罕萨划了块封地。这就正式确立了附庸关系。
罕萨要这么,一方面是地理近,新疆就在边上,贸易方便;另一方面,清朝强大,能提供军事援助。比方说,19世纪中叶,新疆有叛乱,罕萨国王加赞富尔·汗带兵帮清军镇压,换来更多补贴和土地权益。
每年贡品包括羊毛、宝石,金粉是标志性的东西,使团翻山越岭去新疆,交换回中原货物。这套体系维持了上百年,不是单纯的纳贡,而是互惠的贸易和政治联盟。
当然,罕萨不是只对中国一家,它还向克什米尔朝贡。从1870年起,它成了克什米尔和中国双重附庸。
19世纪后期,英国人来了,事情就变味了。英国当时在中亚搞“大博弈”,跟俄国争地盘,罕萨的咽喉位置太重要。
1888年,英国军官洛克哈特去罕萨,要求修路监视俄国。
国王萨夫达尔·阿里·汗表面答应,但暗中求助清朝。可清朝那时候正衰落,无力帮忙。1891年,英国直接出兵,国王逃到中国,英国扶植纳齐姆·汗上台。
从此,罕萨成了英国附属,朝贡中断了好一阵。但纳齐姆·汗没完全断了中国联系,秘密保持通道,贸易还在走。
清朝灭亡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罕萨居然继续自称中华文化藩属,坚持支持民国政府。这点挺有意思的,不是因为什么意识形态,而是文化认同和实际利益。
国王们推广中文教育,聘中国老师来教书。比方说,阿绥·查汗四世1933年上台,他本人爱中国诗词,还写诗表达钦佩。
1935年,他派使团去南京拜见国民政府,带去贡品,重量级礼物。抗日战争时,罕萨还象征性援助,送物资支持中国抗击日本。
这段时期,英国殖民当局盯着,但国王们不管不顾,继续这份传统。
为什么这么执着?一方面是历史惯性,罕萨人觉得中国是老大哥;另一方面,地理上靠新疆,贸易离不开中国市场。
1947年是个转折点。那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区,英国撤离。罕萨国王贾马尔·汗权衡形势,11月3日发电报给巴基斯坦的真纳,宣布加入巴基斯坦。
从此,朝贡正式停了,因为它成了巴基斯坦一部分,不再是独立土邦。
加入巴基斯坦后,罕萨的国王制度还维持了27年,到1974年9月25日,巴基斯坦总理布托废除它,国王贾马尔·汗退位,谷地融入北部地区管理。
这时候,罕萨的地位从藩属国变成现代行政区,但跟中国的联系没断。
1963年,中巴边界协定签订,罕萨部分土地归巴基斯坦,这巩固了双边关系。贾马尔·汗推动边境合作,修路改善贸易。
1976年,贾马尔·汗去世后,罕萨人转向现代发展,但对中国的好感还在,还无条件支持中国。
主要体现在“中巴经济走廊”上。这个项目2013年启动,罕萨谷地是关键节点,喀喇昆仑公路穿越这,连结新疆和巴基斯坦港口。
公路升级后,贸易量大增,当地人受益,旅游业也火了。居民们公开说支持中国,不是空话,而是通过项目合作体现。
比方说,工程队修路时,当地人参与劳动,换来就业和基础设施。罕萨现在是巴基斯坦北部旅游热点,杏花节吸引中国游客,文化交流多。
中国投资走廊,帮巴基斯坦发展经济,罕萨作为桥头堡,位置吃香。居民信伊斯兰教,但跟中国新疆的维吾尔人有文化共通,语言里还混了些中原词汇,反映历史影响。
伊斯兰教7世纪传入,取代了旧信仰,但中原文化痕迹没抹掉。罕萨人包容性强,吸收外来东西,这点跟中国古代丝路精神挺像。
现代合作下,他们视中国为伙伴,平等互利。未来,随着走廊扩展,罕萨的作用更大,或许成为中亚合作的样板。
参考资料:
1、海外中国故事|2020,他们的生活因中国而改变 新华社客户端 20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