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北漂”在网上表达了对北京市限制非京籍孩子在京高考的制度的不满,他们呼吁改变这一不合理的政策。这个话题引发了大量北京本地网友的激烈反应,许多人纷纷在评论中喊道:“哪里来,哪儿去”,这种言辞伤害了“首善之都”的形象,显得极不友好。
一、北京究竟是谁的?
北京是全中国的首都,属于所有中国人。北京如果不是全国的首都,那它难道是某些人的专属城市吗?既然北京是全国的首都,那么它理应属于全体中国人,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生活、工作、共享资源。更重要的是,北京的建设是全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建国以来,北京的财政拨款年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他省市无法企及。因此,作为长期参与首都建设的“北漂”群体,他们理应分享北京的一切,包括教育资源。
二、北京人是什么人?
1948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只有203万,而到2024年,北京的户籍人口已经达到2100万,常住人口达到3000万,其中80%都是外来人口。这些外来人口中,许多来自河北省,包括昌平、密云、延庆等地。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外来人口汇聚的城市。即使是所谓的“京一代”或“京二代”,他们也并非最初的北京人。因此,声称“哪里来,哪儿去”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按照“先来先得”的逻辑,那这些“京三代”是否也可以要求“京一代”离开呢?显然,按照这种思维,谁都没有资格说这句话。
三、北京的“首善之都”精神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传统,作为“首善之都”,其城市精神强调“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其中,“包容”和“厚德”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反映了北京对于多元文化和不同背景群体的接纳与宽容。北京的繁荣离不开外来人口的贡献。无论是“京一代”还是“京三代”,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城市的面貌。难道,北京就不能继续包容那些后来来到这里的“北漂”吗?如果连这些人都无法容纳,北京如何能自称“首善之都”?
四、北漂孩子回原籍高考的困境
许多北漂的孩子在北京出生、成长,接受教育,熟悉的是北京话,喝的是燕山水,与北京的朋友、老师亲密无间。对他们而言,家乡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甚至有些孩子连老家在哪里都不知道。如今,让这些孩子回原籍参加高考,不仅要父母卖掉在北京辛苦积攒的房产,还要重新在原籍安家。这是多么痛苦和无奈的事!如果让父母一方带孩子回原籍,家庭的分离可能会导致夫妻离异、孩子与父母分离。这种情境下,孩子将成为“留守儿童”,在祖辈身边度过自己的成长岁月。难道这就是“首善之都”应该给孩子们的未来吗?
五、关于道德和“首善之都”的责任
每个人都有孩子,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成长环境?然而,一些北京本地人对北漂孩子的冷漠态度,却让人失望。这种强调高考特权的做法,是不道德的。难道只有“京籍”孩子才有权利在北京高考吗?我们口口声声说“以人民为中心”,说“坚持人民至上”,但这种对待北漂孩子的态度,简直让人质疑我们的城市精神。北京应该是一个包容的城市,而不是只属于某些人的特权之地。
六、解决北漂孩子高考问题的可行性
有网友指出,政府如果有决心,就一定能够解决北漂孩子的高考问题。放开北京高考并不会导致全中国的人涌入北京。其他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向世界开放,人口并没有爆炸。实际上,北漂人口的规模已经达到800万,这一群体的规模不容忽视。我们必须关注他们的诉求,不能对他们的需求视而不见。解决北漂孩子的高考问题,不需要半推半就的折衷方案,而是应当彻底放开这一限制。作为大国,我们应有大国的气魄,不应小气和优柔寡断,应该一次性解决这一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这座城市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竞争。
总而言之,北京的教育资源应该对所有中国人开放,而不仅仅是“京籍”孩子的特权。北京的精神应当是包容和宽容的,所有为这座城市做出贡献的群体,都应该享有公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