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有一位非常特别的大臣,他的名字叫牛弘。这位大臣有一个非常尴尬的“特长”——健忘症,尤其是在朝会上,常常忘记皇帝交代的事情。有一次,隋文帝刚刚给他下了一个命令,牛弘走几步便忘了,回头又去请教皇帝。令人惊讶的是,隋文帝并没有生气,反而对他更加器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位大臣真的很健忘吗?又或者他身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牛弘的故乡在甘肃灵台县,而这座地方不仅因他而闻名,还因为其他两位历史人物——晋代的针灸大师皇甫谧和唐代的宰相文学家牛僧孺。三位大人物之所以能被尊奉在“三贤祠”中,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出生在灵台县。
牛弘并不像一些天命之子那样出生时有异象,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传奇。据说,牛弘刚出生时,家里突然来了一个算命的老人。老人看了看他,就告诉牛弘的父亲:“这个孩子将来必定贵不可言,影响千秋万代。”虽然牛弘的父亲尞允当时只是认为这个老人是来讨钱的,便给了些钱让他走,但老人并没有接受钱,而是多看了牛弘几眼就离开了。家人感到很奇怪,试图追赶这位老人,却始终找不到他。尞允意识到,这或许真是个有些非凡的人物,于是更加重视自己的孩子。
牛弘从小便聪明好学,家中藏书丰富,他博览群书,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进入北周后,牛弘开始在朝廷工作,负责文史工作,后来还负责编写《起居注》,这本书是专门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史书,至关重要。
当隋朝建立后,牛弘并没有因为北周的身份被打压,反而被隋文帝杨坚重新任命。他成为了礼部尚书,并在整理礼书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遗失的经典,于是建议杨坚从民间收集典籍。杨坚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出台政策鼓励民众提供书籍,交换布匹。这一政策大大促进了典籍的保存与流传。牛弘不仅保护了这些藏书,还总结出了藏书的《五厄论》,为后世的藏书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任期间,牛弘深得隋文帝的信任,尤其在礼乐方面,他是专家。在一次讨论音乐改革时,牛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意见,隋文帝和随后的隋炀帝都对他非常依赖。牛弘也因此被提升为太常卿,开始有了更高的影响力。
有一次,隋文帝为了给皇后举办葬礼,选中了牛弘来负责安排。牛弘提出了详细的计划,不仅条理清晰,而且符合礼法,令大家佩服。杨素,这位隋朝的名将,也对牛弘充满敬意,甚至在与牛弘相遇时总是恭敬地让路。
然而,牛弘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物。他虽然有许多权力和地位,但他也要小心翼翼地应对宫中的政治斗争。有时,他会故意与权臣保持距离,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有一次,隋文帝的命令传达给牛弘时,他假装忘记了具体内容,再次去请教隋文帝。通过这次小小的失误,牛弘不仅让自己显得更加谦逊,也减轻了隋文帝对他的戒心,从而保护了自己和他的朋友杨素。
牛弘的一生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战功,但他在保存文化、捍卫历史和整理礼法方面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最终,牛弘陪着隋炀帝出游时,因为舟车劳顿去世,享年六十六岁。隋炀帝非常伤心,追赠他“文安侯”,并赐谥号“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