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年6月,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在太极宫病逝,享年36岁。长孙皇后在短短的36年人生中,陪伴李世民度过了23个年头,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伴侣、朋友和支持者。自从嫁给李世民后,长孙皇后一直忠诚地支持丈夫,作为一位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的智慧与贤良逐渐成就了她作为一代贤后的声誉。她从不干预李世民的政事,却总能在背后默默影响着他,帮助他做出更好的决策。
在她的生命最后时刻,长孙皇后依然心系李世民,病中仍试图劝谏他。可以说,贞观之治的成功,长孙皇后功不可没。她的去世让李世民深感失落,认为自己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和亲密的伴侣。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按照她的遗愿,决定为她营建昭陵,并秉承她的指示“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避免奢华,选择了简朴的葬礼。昭陵的建造采取了“因山为陵”的形式,工人仅有百余人,工程也在数十日内完成。长孙皇后墓中并没有随葬金银珠宝和奢华物品,只有土木结构的简单形制。这一决定也标志着唐朝皇陵建筑风格的改变,开启了薄葬的先河。
李世民十分珍视长孙皇后,在她入葬昭陵后,他意识到她已永远离开了他,悲痛至极。自此,他常常失眠,食不知味。为了寄托对妻子的思念,李世民决定在后苑修建一座高台——层观,登上高台可以远望昭陵。每当思念长孙皇后时,李世民就会独自站在层观上,凝视着远处的昭陵,仿佛能看到妻子温柔坚定的面容。
有一天,李世民与魏征谈论政事后,邀请魏征一同登上层观观望昭陵。虽然李世民并未明说,但他觉得魏征很聪明,应该能猜到他注视的方向。然而,魏征站了很久,仍然没有看到昭陵,反而直言:“臣昏眊,不能见。”魏征坦言自己眼睛不好,看不清楚远处的景象。李世民以为魏征没看到昭陵,于是指引他往昭陵的方向看,最后魏征才答道:“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
魏征的这番话让李世民恍然大悟,因为昭陵与献陵不在同一方向,魏征自然无法看到昭陵。魏征提到献陵,指的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而献陵位于昭陵的反方向。李世民建造层观时,的确是为了缅怀长孙皇后,因此只能看到昭陵,无法看到献陵。
李渊的陵墓是唐朝的首座帝陵,李世民按照父亲的遗愿准备修建一个规模较大的陵墓,但考虑到时间紧迫,他最终决定将献陵的建设规模与汉光武帝的陵寝相仿,五个月后献陵建成,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安葬其中。作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葬礼和陵寝,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与荣光,而李世民则希望通过纪念父亲来表达自己的孝心。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怀念,虽然深情厚意,但这一行为却有可能引发争议。毕竟,作为帝王,李世民对父亲的敬仰和孝道更具政治意义,而他对妻子的思念,则是一种私人情感。特别是在魏征面前,李世民公开谈论昭陵,恐怕难以得到群臣的理解。魏征之所以提到献陵,正是因为他认为,李世民作为皇帝,应该更多关注父亲的陵寝,而不是如此表现出对妻子的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