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国历史上,曹丕和刘备、孙权之间的纷争是无法忽视的重大战役之一。特别是在夷陵之战期间,刘备为了为已故的关羽复仇,决定出兵东吴,而孙权则竭力捍卫东吴的存亡。曹丕,这位魏国的皇帝,在这场战斗中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他虽然手握中原的广阔土地,却选择了袖手旁观。那么,曹丕为何没有抓住机会,趁机攻打东吴?是因为刘晔的计策不周,还是曹丕有其他的考虑?
在221年,刘备为复仇而集结大军准备攻吴。这一消息传至东吴,令孙权倍感压力。他深知,一旦刘备成功,他的东吴将面临灭顶之灾。为了应对这场威胁,孙权立即开始加强防御,并且采取了与曹丕联合的策略,向曹丕表示称藩。孙权这一策略非常高明,因为曹丕正处在巩固政权的关键时刻,急需其他诸侯的支持,而孙权的表示无疑给了曹丕一个面子。曹丕收到孙权的称藩后,自然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这将进一步稳固魏国的地位。
然而,曹丕的谋臣刘晔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建议。他认为,孙权之所以称藩,是因为处于刘备的进攻压力下,迫不得已。刘晔建议曹丕应趁机发起进攻,将东吴一举击溃。然而,曹丕并未采纳此计,而是婉拒了刘晔的提议。曹丕认为,如果在孙权表示称藩后立刻出兵攻打东吴,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的不安,进而影响自己的政治局面。因此,他选择按兵不动,观望局势变化。
这一决策表面上看似稳妥,然而却忽视了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曹丕低估了孙权的应对能力和韧性。孙权虽然表面上称藩,但他并没有真正服从曹丕,而是利用这个机会暂时缓解了刘备的压力,一旦局势发生变化,他很可能会重新反目与曹丕对抗。其次,曹丕也低估了刘备的决心与实力。虽然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遇失败,但他并未放弃,反而很快调整战略,继续对抗曹丕和东吴。如果曹丕能够在东吴危机时出兵合作与刘备一同歼灭东吴,三国的格局或许会发生根本变化。
如果曹丕在那个时刻采取了行动,三国的局势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曹丕有可能一举统一天下,建立起更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而孙权与刘备,则可能会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成为过往云烟。然而,曹丕错失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刘晔对曹丕未采纳自己的建议感到十分失望,但他依然尽职尽责,作为谋臣,他只能给出最中肯的建议,至于曹丕的选择,则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判断。后世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曹丕此举是谨慎和深思熟虑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错失了大好时机,过于犹豫不决。刘晔也曾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如果曹丕能听从刘晔的建议,三国的历史或许会完全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刘晔并非一个普通的谋臣,他的才智早在曹操时期便已显露无疑。建安二十年,曹操攻占汉中,将刘备的势力压迫至益州。在这一时刻,刘晔认为曹操应立即趁势进攻益州,因为刘备刚刚占据该地,人心未稳,正是攻占的最佳时机。刘晔向曹操提出建议,认为如果出兵,必能一举歼灭刘备。然而,曹操并未立即采纳,而是选择静观其变。七天后,曹操重新召见刘晔,询问益州战况。此时刘晔却改口表示,益州的局势已经发生变化,刘备已经赢得了民心,若贸然出兵将可能陷入泥潭。
曹操赞赏刘晔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判断,最终决定放弃进攻益州的计划。虽然刘晔心中有些遗憾,但他依然钦佩曹操的决断力。此事也表明,刘晔不仅是一个能为主公提供战略建议的谋士,而且具备灵活应对局势变化的智慧。
刘晔在曹操和曹丕身边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曹丕对刘晔的评价却不如曹操那么高。曹丕认为刘晔虽有出色的判断力,但他在提出解决方案时,往往缺乏可操作性,未必能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因此,尽管刘晔的才智备受赞赏,但他的谋策未必能最终改变魏国的命运。正如曹丕在夷陵之战后所言:“卿策之是也,然不能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刘晔的才智不容小觑,但他在实践中的局限性也给曹丕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如此,刘晔仍然是魏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谋士,他的远见卓识依然在三国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